《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坚持正确选才导向 激发教育育人活力
【 编者按 】即将开始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中国自77年恢复高考以来范围和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它的实施,对扭转片面追求应试教育,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都将产生广阔深远的影响。为了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全面深入了解宁夏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准确落实方案的各项内容,宁夏教育考试院邀请宁夏教育界的教育专家、知名学者、中学和大学校长,从教育教学研究、学校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管理及学校应对措施等方面,对宁夏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进行分析解读。
用正确选才导向提高教育质量
宁夏教育厅教学研究室主任、高级教师 岳维鹏
宁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源于全国方案,但和各省(市、区)方案相比,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特色在于:结合本土实际,酝酿论证充分,选才导向正确,价值取向鲜明,有利于高等院校的人才选拔和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
1、以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导向
新的高考录取,将是“两依据一参考”——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考试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3个科目的等级成绩组成,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考录取的参数,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个性特长等要素会得到更多关注,也为素质教育走向纵深奠定了政策基础。
2、以选择为标志的学生发展路径
考生可根据高校招生要求和自身学科兴趣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参加等级性考试。考生若再次参加普通高考,可重新选择等级性考试报考科目。学生选择什么学科,完全由自己按照拟报考高校的要求决定。这样,学生的学习具有了更大的选择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志趣确定自己的学业发展方向。这就避免了“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个性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3、以特色为根基的高中课程体系
学生的不同需求,必然会促使高中学校办学体制的深度变化,特别是课程结构的变化。富有发展眼光的学校,一定会基于本校学生学习基础和普遍性的选择倾向,充分挖掘师资力量,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培育精品课程。这就为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发展生成了机遇。
4、以创新为动力的教学管理体制
课程结构发生变化后,学校教学管理模式也将发生变化。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班级在常规“行政班”的基础上,可能会出现“教学班”、小组教学、兴趣社团等新的组织形式,教学管理的创新势在必行。教学评价也会发生变化,“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时代结束,老师的绩效评价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学校必须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创新。
一句话:高考的指挥棒变了,高中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必然会随着变化,学生的成长规律会得到更好地尊重,学生的特长也会得以更好地发挥。这个大趋势是喜人的。
本次高考改革是77年恢复高考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我们在对改革前景抱有良好心理预期的同时,必须对困难有充分且冷静的预估研判,对挑战有成熟且沉着的技术应对。教研部门和高中学校应该在“信息、课程、教学、评价”等关键领域未雨绸缪,积极做出探索。
1、占领信息高地,防止盲人摸象。要充分借鉴先行实验省份浙江和上海的经验得失,要和北京十一学校等积极探索高中教学改革的名校积极互动,要主动发起和参与各种高考研训活动,扩大信息量,取人之长,避人之短,以它山之石攻我之玉,确保改革和教学平稳有序。
2、挖掘教学资源,形成课程特色。实现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选择性的前提是学校提供的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学生的成长需求不再整齐划一,学校千校一面的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愿望。高中学校要优化师资配置,努力形成课程特色,在“校本”两个字上做足文章,为学生多元化的成长提供学习平台。
3、突出主体地位,变革教学方式。要把“学生”、“学情”、“学习”看作更加重要的教学要素。要积极研究学生的特长和志趣,将教学研究的重点从研究“如何教”向研究“如何学”转变,加强学生的成长发展指导,增强学生的选择能力。
4、素质变虚为实,评价落地生根。要做好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着眼科学性,立足可行性,体现过程性,运用好信息化手段,做好素材积累,便于结果使用。
宁夏方案的优势十分明显。我们一定要家校齐心协力,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平台,为高校公平而高质量的选拔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用核心素质统领人才培养
银川市第九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王锦秀
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我区制定了一系列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也激发了教育界对育人理念、课程管理、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思考。新的考试招生办法,新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方案,这是自恢复高考以来最大的一次改革,必将对我国未来人才培养、教育公平起到巨大的作用。教育部又适时地提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任务,这都是新时期教育领域适应社会需求、深化改革的重要体现。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释放教育活力,创建特色学校。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以核心素养统领学科教学
适应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要把立德树人任务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和着力点,将传统的以知识点和知识细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统领学科教学。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阶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知识、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和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不能等同于对具体知识的掌握,但又是在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中形成和内化的,各学校、各学科应该系统建构具体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以核心素养统领教学。
二、完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此次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是以国家层面考试制度的变革倒逼普通高中育人模式、课程体系的变革,因此,各学校要依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课程开发与建设,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规模、师资和学生情况,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一方面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使已有的国家课程更适合于学校,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另一方面,学校也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基础,编写适合自己的选修课教材,开设个性化、丰富多彩和富于时代精神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并按学生学习的情况赋予相对合理的学分。
三、以学生社团为抓手创新学生活动
新高考方案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的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这是教育评价领域的深度改革,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核心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的理念,是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统一,有助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因此,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的才能、特长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得以健康发展。以学生社团为抓手创新学生活动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措施。我区部分学校为每个社团配备指导教师、提供活动场地和专门的活动时间,并积极组织学生社团展演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顺应新的高考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方面我们需要认真学习新考试方案、课程方案,将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需要创造性地进行学校内部的改革,改变普通高中千校一面、缺乏个性的局面,创建特色学校。
用科学评价促进教育变革
宁夏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 郎 伟
新一轮的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已经在南方一些省市拉开了大幕。宁夏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也将登台亮相。面对新的时代形势下的有可能触动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高考改革,社会各界尤其是许多教育界人士,皆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颇能启人深思。作为一个已经在高等学校从教三十一年的大学教师,我也想结合自身成长和工作的经历,谈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涉及高考改革部分的认识与理解。
回顾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史,应该说1977年的高考制度的改革,是在国家和民族刚刚从“文革”动乱的阴影当中走出,于百废待兴的时代背景下而进行的一场关系千百万青年人的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制度改革。这场改革,不仅将千千万万个被“文革”岁月所耽误的优秀中国青年从社会底层选拔了出来,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命运;而且,至为重要的是,大学考试招生制度的全面恢复和改革,为此后中国社会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选拔、培养和造就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些优秀人才既分布于各党政部门,也遍布于中国社会的各行各业。以宁夏社会为例,如今活跃于宁夏山川的各级党政干部、教师、医务工作者、技术专家、新闻记者等等,大部分人都是1977年以后通过高考而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取得了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大学毕业生。一句话,没有20世纪70年代后期高考制度的恢复与改革,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不会是今天这样的令人欢欣鼓舞的面貌。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毕竟已经运行了近四十年,虽然在某些时段也进行过一些局部性的调整,但总体的考试招生思路还是一以贯之的。就现行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而言,它可能存在着这样一些值得改进之处:首先,每年高考的分科考试制度(文科理科),使得许多初中、高中学生在应该接受全方位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年龄段,忽然变成了偏科的同学——将来想考文科的学生对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抱有凑合着学的心态;将来准备考理工农医院校的同学提起学习历史和思想政治课,常常会觉得它们是多余的。而且,初、高中生的上述心态还会传染性地影响到一些小学生,给孩子们的全面成长带来困扰。其二,现行的高考制度设计,每年的考试时间是惟一的,考试科目非常集中,知识涵盖面也相当大,所以相当数量的高中毕业生在应考之前有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又因为长时间处于焦虑当中,许多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到了高考时往往会发挥失常,从而影响到自己的人生选择。其三,我谈谈我的一个真实而直观的感受。我是20世纪80年代的高中生和大学生。我在银川一中读高中的时候,感到我和我的同学们基本上都已经明确了各自对某一门学问的兴趣,知道自己将来应该读大学的哪一门专业。如今的情况却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在给大学本科生上课时,连着好几年询问中文系的新生,问他们为什么要来读中文系?大多数学生说,不太知道中文系的专业内涵是什么,反正父母让报考中文专业就报考了。这样说来,今天的高中教育到底和大学教育之间有什么样的衔接?孩子们进入大学学习某一个专业,是否真的是受个人兴趣的强烈引导?是否真的有终生献身某一个专业的内心冲动?我以为,除了分数的对接,高中课程与大学专业的对接工作,我们现在还做得不够好。
令人欣喜的是,我国高考制度新一轮改革终于于2014年开始启动。宁夏虽地处西部,但宁夏高考改革的步伐并不迟缓。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宁夏即将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认真解读这份实施方案,会发现以下一些“亮点”。
首先,实施方案的最大“亮点”是招生录取体制的改革,即“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这一新的录取机制被简洁地概括为“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依据的是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两个着分点;“一参考”参考的是考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情况)。与以往的仅仅依靠一次性高考成绩和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来进行录取的机制相比,这种新的录取机制显然更全面科学了,也更贴近每一位高中学生三年全程的身心成长和学习过程。
实施方案的第二大“亮点”是首次把学生的高中过程性学习成果纳入高考。以往的高考模式是:“一张试卷定终身”——每年6月初的固定考试时间,固定的几个科目的考试,固定的阅卷给分方式。改革后的考试采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和自治区统一组织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生自主选择确定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选考科目中自主选择已经通过合格性考试且成绩合格的3个科目参加等级性考试)。这样的考试方式的变化,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短时间、高强度的高考模式,不仅使整个高考的阶段从高中一年级就开始,真正实现了将考生平时的学习成果纳入高考;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取消了许多学校在高中阶段的人为的文理分科,使初中生和高中生在人生最需要汲取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时段,有了全方位学习和理解人类文化成果的机会。总而言之,因为将短时期、高强度和高节奏的原有高考模式进行了有效的分解和舒缓,学生们面对高考时的心态会变得平和许多,这对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和学生们的未来成长无疑是有好处的(一个长期处于压力之中的孩子会对生活产生不幸福的心理感觉)。而且,因为有6选3的自由,一些从小就对某些科目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也会在新高考模式下强劲地表现自己的特殊才能。
实施方案的第三个让人赞赏之处是: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的等级性考试赋分原则设计得相当精密、妥当。从等级性考试赋分原则看,一共分为五个等次(A、B、C、D、E),细化为21级,相邻两个等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应该说,这样细致的等级设计和赋分原则,不仅体现着考试制度设计上的科学严谨原则,坦率地说,我还读出了设计者浓浓的人文情怀,那就是尽最大可能使应考者得到应该得到的学习回报。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即将在宁夏境内全面推行,这一改革举措显然对宁夏未来的高中教育会产生影响。从总体教育层面而言,新高考会带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新变化。过去在一些地方和学校,总有“主课”和“副课”之说,现在,“语文、数学、外语”之外,进入学业水平考试的11门课程都是主课。这就要求每一门课的主讲教师都应该把手头的“一亩三分地”耕种得长势喜人、果实诱人。从各个学校的未来实践来看,高中“走班制”将逐渐推行。学校将面临学生管理方式的变革、学校资源如何重新配置、教师将怎样配备等等新问题,各个高中学校的校长们应该未雨绸缪。“走班制”会使教师的角色面临挑战。过去是教师是学科本位,教什么,教哪个年级、班级,学校统一安排。新高考带来的挑战是,学生们有权选择老师。教师想让学生们信赖,在讲台上立得住脚,就必须德学俱佳,既要有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怀,更要做专业领域的深度研究者和智慧的传播人。
用特色学科提升办学水平
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处长、招办主任、教授王建伟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它既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和亿万青少年的前途命运,又关系到国家人才资源强国战略的实施,因此,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关注。近期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台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办法,这是宁夏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实施方案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按照国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要求,结合宁夏实际,积极稳妥推进的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其目的是弱化目前中学教育中存在的“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模式,改革招生录取机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公正,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宁夏将于2019年启动实施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工作,到2022年基本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这一改革举措,将增加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机会。为学生发展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提供机会,为高校科学选拔适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要求的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科学选才。对普通二本高校来说,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某种意义上说意味着批次优势丧失,学校只有通过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凸显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提升学校的办学声誉和核心竞争力,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才能争取到好的生源。对于高校,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根据学科门类或专业类别确定招生所需要的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范围及要求,并在招生2年前向社会公布,以便学生做好相关专业的应试准备。二是认真研究考试招生改革后高校教育培养阶段的应对措施。重点是要做好招生专业的学习要求与高中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以减少考生入学后的适应期。特别是改革初期,面对录取学生由于学业水平选择科目和学习基础不同产生的差异,高校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尽快打牢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为学好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做好准备。三是积极推进信息公开制度。在坚决落实国家招生政策制度不打折扣前提下,高校应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及时公开招生信息,及时回应处理各种问题,并建立招生问责制,确保招生工作公正透明,经得起检验。四是研究高考招生改革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积极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不断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加强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用科学定位服务学生发展
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马精凭
《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立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眼优化教育结构和提高教育质量,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方案统筹考虑了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重点关注高职生源结构和入学方式的多样化,构建了更加灵活多样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选拔体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是高等教育,类型是职业教育。因此,高职教育分类考试招生的意义在于扩大了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权,既能够科学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也有助于学校选拔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学生,有利于提升高职生源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匹配度”,有利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宁夏回族自治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规定,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实行“文化基础+职业技能”的评价办法,对普通高中毕业生实行“文化基础+职业技能适应性测试”并参考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发展的选择通道,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升学压力和心理负担;同时,对技能拔尖人才实行按规定免试录取,对具有同等学力的社会人员提供两种选择机会,这又给技能拔尖人才和社会成员终身学习提供了学习平台。
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评价要点是学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宽口径、多层次的改革,贯穿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多样化评价、多元化录取、多渠道入学”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给宁夏区内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活力,提出了新要求,引发了新挑战。高职院校应以此为契机,一方面,要科学统筹学校发展规划,协调中职与高职教育规模,实现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本科应用技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科学统筹人才培养规格的边界划定,在边界内建立人才培养的“生态位”,把“接轨”作为高职高专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点层次进行定位。同时,切实做好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办学,高效利用各类办学资源,切实提高教学评价和自主办学水平。惟其如此,才能切实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更加公平公正、科学高效、灵活多样、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制度已经形成;方案的实施,必然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原动力。我们相信,伴随着我区招生制度改革与实施,全社会的职业教育观将会逐渐形成,全社会支持职业教育氛围和协调机制会加快优化,职业教育各层次间、职能部门各系列间、职业院校各专业间定会实现均衡发展,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