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聚居村的汉族女支书朱秀娟
灵武市郝家桥镇王家嘴村是个回族聚居村,也是上世纪的贫困村,而经过近些年发展,村民们收入逐年增长,日子红红火火。这10多年为何变化如此之大?这还要归功于——
三小时被推选为支书
65岁的朱秀娟是灵武市郝家桥镇王家嘴村党总支书记,说起这位上了岁数的女支书,不得不说说她的履历。
朱秀娟称得上是个多面手。上世纪70年代,她曾当过原王家嘴村生产二队的生产队长、村赤脚医生、经合场会计等。1983年,村上换届选举,三十出头的朱秀娟被选为村妇联主任。1987年,她又被选为村主任。由于工作有魄力,1998年,她被大家推到了村党总支书记的位置上,到2007年,年过半百的她更是身兼书记、村主任。
“那一年,村上的老支书不干了,上级组织上午通知大家开会,下午3个小时的公开投票,我就被村民选举上了。”朱秀娟说,首次被选为村支书实属偶然,按正常程序,村主任、村支书的选举,至少需要一周时间,但村民们推选她只用了3个小时,这在她看来是“有点太着急了”。但这恰恰说明,朱秀娟这个汉族女干部在回族聚居村村民心目中的地位。
带领大伙创收致富
在产业调整之前,王家嘴村的几个生产队的农田基本是种粮食,只能自给自足,农民手里的“活钱”不多。1998年,朱秀娟提出在村里搞温棚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想法。“好好种粮食的地改种菜了,反季节的东西卖不出去怎么办?”村民对此有很大的质疑声,响应的人并不多。为了鼓励大家,朱秀娟先后组织村民到其他农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激活了大家的积极性。
温棚搭起来了、菜种出来了,可怎么运出去卖掉换成钱呢?王家嘴村只有一条烂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朱秀娟四处奔走,硬是将阻碍村民发展生产的土路铺成了柏油路,并争取灵武市农业局日光温棚建设补贴,在十二队建起50座日光温棚,当年每棚创收7000多元,一年下来收入35万元,村民的生活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2013年,朱秀娟又利用村上的资源优势创办了200亩的草编园区,以每亩120元的年价转租过来,这样农民又多了一条致富路。草编园建成后,解决了村上的百余名妇女的就业问题:“这些农村妇女,一年有半年时间在草编园上班,每人每天有100元左右的工资,这样,以前只能向老公伸手要钱的农村媳妇,成了手里拿存折的‘掌柜’了。”朱秀娟说。
农民手中有钱了,可精神生活十分匮乏。2011年,朱秀娟带领村民建成党员活动室、文化中心、文化广场等,村民闲暇时有了去处。而老年饭桌的建立,解决了村上老年人的吃饭问题,为外出赚钱的年轻人消除了后顾之忧。
为村务骑坏了六辆车
当记者问朱秀娟作为一名基层女干部难不难,累不累,她说:“不难那不叫干工作!”朱秀娟为何在回族聚居村成为受拥戴多年的基层干部?与她搭班子近30年的村副主任杨占和这样评价:“靠的是她的信誉和务实能干的精神。”
这些年朱秀娟为村上大大小小的事务,骑坏了3辆摩托车和3辆电动车。王家嘴村每年4月到10月地里淌水的时候,朱秀娟几乎每天都要半夜起来摸黑到上游关渠闸,将水引到下游,再通知村民起来淌水。从朱秀娟的家到上游关渠闸大约三四公里路,她一个女人摸黑骑着摩托车需要有极大的勇气。但朱秀娟说: “我心里想起村民,就不怕路黑,也不怕狗咬了。”
这些年,每逢穆斯林的节日,朱秀娟都要带领村干部去各家慰问,每季度将国家方针政策与宗教人士进行沟通,再由这些宗教人士宣传给上寺的群众。
为了方便回族群众做礼拜,朱秀娟又争取资金给村上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这样,无论是凌晨还是夜晚,上了年纪的回族老人在做礼拜的路上,又多了一道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