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奏响致富曲 同心县建成扶贫车间23个

22.02.2019  14:22

  还未进入同心县王团镇圆枣村,一座高大的建筑物便进入记者眼帘,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圆枣村扶贫车间,占地面积980平方米,是村里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

  走进车间,只见几十名工人坐在生产线两侧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在圆枣村扶贫车间,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

  “不但能挣上钱,还能照看家里的娃。”建档立卡贫困户马全芳坐在缝纫机前,心里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

  从一名全职家庭妇女蜕变为一名蓝领工人,马全芳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月工资。

  2018年以来,同心县在全县移民村、深度贫困村村口建成扶贫车间23个,其中已投产和正在安装设备的扶贫车间15个,已提供600余个就业岗位,远期可带动200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月均增收1800元左右。

  扶贫车间“次第花开

  “当年建设,当年完成,当年运营,当年达效。”同心县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负责人介绍,该县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建设扶贫车间,并着力推动扶贫车间运转。

  圆枣村扶贫车间边建设边招商,去年8月建成后,豫源服装厂便迅速入驻,并投入生产。

  目前,在圆枣村扶贫车间务工的93人中,有87人是建档立卡人员。

  “明年开春幼儿园开学了,来车间务工的乡亲们会更多。”圆枣村村干部马麒贵指着扶贫车间旁边的幼儿园说,扶贫车间与幼儿园“连体共生”,家长上下班时就能顺便接送孩子,十分方便,这是扶贫车间建设的人性化设计。

  圆枣村是一个贫困村,也是一个移民村,乡亲们搬到新家园后将土地流转出去,男人们纷纷外出打工,女人们出于照顾家庭的需要留守在家。

  同心县1000户以上的大型移民村有25个,这些村子有大量妇女留守家中。

  该县立足村情、科学规划,按照规模适度、多元投资、建招并重、注重实效原则,整合闽宁帮扶、企业帮扶、包村单位援建等各类资源,在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提供技术培训简单、操作重复性强的就业岗位,帮助农村留守妇女、轻微残障人士就地就业。

  目前,同心县扶贫车间建筑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生态移民村扶贫车间全覆盖。

  企业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扶贫车间建成后,同心县出台一系列政策予以扶持。对入驻贫困村扶贫车间并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达80人以上的企业或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或致富带头人,一次性给予5万元开办补贴;对入驻扶贫车间的企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80人以上、150人以上、300人以上,并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分别一次性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的支持奖励。

  此外,该县还对入驻扶贫车间的企业提供培训补贴、物流补贴、采暖补贴,确保企业“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企业入驻后,首先面临的是招工问题。县团委主动介入,组织近1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走家串户,向乡亲们介绍在家门口务工的好处,仅在河西镇同德村就宣传了3天时间。

  多方驰援之下,扶贫车间快速启动了运转的齿轮。在圆枣村扶贫车间,伴着缝纫机的嗡嗡声,一件件棉衬衫、坐垫被生产加工出来,漂洋过海出口到美国、日本。

  入驻车间的豫源服装厂负责人楚霞介绍,圆枣村扶贫车间为企业留足了发展空间,豫源服装厂计划添置新的服装加工生产线,届时生产能力将会扩大一倍,可以吸纳更多人就业。

  取得共赢的不仅有企业与贫困户,还有村集体。

  同心县扶贫车间实行县建、企用、村管,资产归村集体所有,运营企业每年向村委会缴纳厂房租赁费。由此,圆枣村每年有1.176万元的稳定收入,终于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该县在扶贫车间建立“党建+企业+农户”模式,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担任扶贫车间副厂长,参与车间管理,确保务工队伍稳定。

  据介绍,扶贫车间实行企业化管理,让务工人员像产业工人那样训练有素。该县引导、鼓励企业“订单式”培训,实训时间达到2个月以上、且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的,对用人企业和培训机构给予1300-3000元/人的职业培训补贴。

  “扶贫车间要由脱贫逐渐向富民升级。”同心县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负责人介绍,下马关镇一家扶贫车间从事纺纱生产,下一步将上马织布生产线,加工生产毛巾。

  2018年底,同心县扶贫车间荣获全国“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奖。

  “贫困村→县城”阶梯发展

  在贫困村村头分布式建设扶贫车间的同时,同心县还在县城工业园区集中打造扶贫车间。

  同心县工业园区扶贫车间由中核集团援建,车间有上下两层共计2000平方米。车间目前为国内某知名品牌加工生产裤子,吸纳就业的180人,以县城周边居民为主。

  建档立卡贫困户马艳就是其中一员,她家住在县城永春社区,乘公交车上下班,现已工作5个月,月工资达2000-3000元。

  据了解,同心县现已开辟4条往返于工业园区扶贫车间和城区的公交线路,此外还建有职工食堂,为工人们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该县吸引食品加工、服饰加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后,鼓励企业向各贫困村扶贫车间拓展业务,延伸产业链条。

  以豫源服装厂为例,该企业入驻同心县工业园区扶贫车间后,将服装加工业务移交圆枣村扶贫车间,并派来8名熟练工进驻车间进行技术指导,园区车间只承担后期包装业务,企业形成了“贫困村→县城”的阶梯发展链条。

  同心县扶贫车间采取“加工企业+贫困户”“种植养殖合作社+贫困户”“两个带头人+贫困户”等多种模式,稳定了流动人口,形成老人有人照顾、孩子有人陪伴的良好氛围,促进贫困村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