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党组书记、厅长杨玉经: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

24.12.2015  13:14

  ——基于文化遗产保护下的特色城市建设思考

 

在领导关心和组织安排下,我于10月22日至11月7日参加了中组部组织的新加坡“城市建设与管理”专题研究班。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比较深入系统地学习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我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在两周时间里,围绕新加坡城市总体规划、建造艺术、动态治理、建筑保护、持续发展、融资创新等14个主题,通过理论讲解、实地考察、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学习,开拓了视野,启发了思维,收获很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犹如人的生命,也有其诞生、成长、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一进程中,文化,特别是历经时光磨砺得以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始终是彰显城市特色、丰富城市内涵、体现城市价值、维系城市生命的重要基石。从此意义上讲,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的互动融合,是延续、提升城市文明的必然趋势和有效路径。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对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对于我区当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效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之间的问题与矛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此,在学习中,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和存在问题,对在文化遗产保护下推进特色城市建设进行认真思考,有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要更新思想观念,着力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城市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每个时代都会在城市留下自己的痕迹。城市需要记忆。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文化遗产是城市增长轨迹的见证,凸显着城市的品质和个性,任何割裂历史积淀、切断文化传承的城市发展方式,都是短视且不科学的。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国家,独立发展不到100年时间,但特别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策略,对原有的市政厅、最高法院、老的庙宇和教堂以及华人、印度人、马来人等聚居区执行严格的保护政策,立法规定并公开发布全国必须保留的7000余座具有历史记忆、文化特质的旧有建筑,确保多元文化内涵城市形象的延续。反观我区,黄河文化、回族文化、红色文化、西夏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留下了很多风格独特的建筑和建筑符号,但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我区城市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普遍不强,在各种利益和心态的驱使下,大拆大建,造成了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比如,代表银川历史风貌的承天寺塔、南门城楼、玉皇阁与鼓楼及其所围合的传统民居街区,在快速发展新华商圈的“逼退”下,慢慢被割裂成不相连接的个体,加之没有很好管控的高层建筑对空间视廊的破坏,代表“老银川”特有的历史文化风貌已无法整体呈现。这种情况在固原等市也不同程度存在,这其中有特定历史发展阶段追求发展速度等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思想认识问题。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新加坡在这方面的做法,立足传承中华文明,充分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对塑造城市形象、延展城市文明的重要意义,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整体理念中,树立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融合推进的思想,通过建立并公开发布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等方式,把文化的传承、展示与塑造纳入城市增长轨迹,因地制宜,和谐共生,建设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市,赋予城市持久的文化竞争力。

二、要强化顶层设计,着力解决规划不到位的问题。规划是龙头,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新加坡在发展中把整个国家当成一个城市,通过政府主导、专家评估、技术支撑、公众咨询的编制方式,逐步构建战略性的概念规划、指导性的总体规划和管制性的实施规划体系,以国家条例等法定方式明确规划效力,使城市建设始终在规划的指导下有序推进。特别是在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地理、历史、气候和文化资产优势,创造一个持久、美丽、独特亚洲城市”和“保留具有历史意义和建筑学价值的老建筑”、“建造与原有老建筑协调一致的新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内容,从规划顶层设计层面确保了历史文化的存在。我区的城市规划,普遍缺乏对自身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分析,往往是定位不清,把握不准,存在简单模仿、复制等问题,以及“贪大求洋”等现象,比如银川市、吴忠市,都曾把回族建筑符号纳入整体规划,但符号表现还比较生硬,只“”在了建筑上,没有“”在建筑上;还有固原、同心、盐池等地,对城市本身特有的文化挖掘不深,没有很好地展现出城市品质;甚至还有个别城市只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做现代化的标志,片面追求规模效应,城市文化维度隐没,造成城市定位不准、坐标偏向,陷入特色危机。城市规划只有在文化的土壤中汲取精髓,才能校准定位。宁夏本土建筑文化,主要呈现的是回汉和睦、多元包容、符号别致、色彩淡雅。根据这一特点,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五市进行了明确定位,也突出了各城市的文化特色,在下一步的建设发展中,各个城市必须要按照已经明确的定位,进一步加强规划顶层设计,深入研究、精确把握城市特有的文化品质,贯穿文化传承理念,科学编制城市空间发展、特色风貌管控、历史文化保护等各项规划,建立强制性规划执行机制,引领城市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在多元发展中塑造一种秩序。特别是在规划落实中,要借鉴新加坡严格的规划执行制度,注重“”字,把规划当作工作的起点,一切空间要素的安排均发韧于规划,任何建设行为、项目安排必须先由规划来统筹;注重“”字,把规划当成工作的终点,任何建设行为、项目安排能否实施,都取决于规划、裁定于规划,过不了规划关,就不能实施。同时,还要严格落实规划领导责任,坚决杜绝“领导一换、规划就变”的现象,确保历史文化的存在和接续。

三、要提高建造水平,着力解决技术不到位的问题。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好的建筑会提升城市价值,给人美的享受,反映出城市特有的标识。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遗产,更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精品。新加坡对加强建筑管理有着严密、系统、精细的要求,以专业建筑师、工程师法和建筑管制法等为依据,全面加强注册与专业人士和承包商、建筑设计与施工、建筑管理与维修三个方面专业化管制,制定了建筑设计认可审查、施工企业许可、工程实施监理、建筑物定期检查等强性制度和施工工法、工序及绿色建筑等方面的量化评价体系,任何建造活动,都必须经过全方位的技术评价后才能实施,以此确保建筑能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规范以及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我区的不少城市,比如西夏国古都银川、古丝绸之路节点城市固原、唐代著名军事重镇灵武,等等,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都跳动着“凝固的音符”,但却很少奏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交响曲”,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对历史文化建筑只简单追求“”的增加,“堆砌”了一些水平较低的仿古建筑,而且在对一些古建筑修缮时,因建造技术、工法水平较低,只做到了“修旧如旧”,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文化底蕴,甚至出现简单的“粗制滥造”。体现文化元素的城市建筑应当从城市整体环境出发,依据规划布局、建筑高度、建筑色彩,进行组合变化,既要强调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和多样性,又要注重近景、中景、远景的丰富协调,努力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为此,我们要切实把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作为一门学问来对待,不断加大对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工艺工法等基础建筑理论的研究,精确把握古建筑布局、体量、色彩、材质等技术要求,编制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建设项目文化遗产保护前置评价体系,加强基础设施更新、传统建筑修复、生态安全防灾、数字信息处理等适应性技术研发推广,提高“仿古”、“ 修复”水平。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史是城之根、文是城之魂、房是城之体、水是城之容、绿是城之装,必须要进行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形象设计。一方面,要强化城市设计的宏观引领,将城市设计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建构好城市设计管控要素的层次体系和指标内容,对影响城市文化品牌和整体形象的公共开敞空间、高度空间序列、界面、轴线与视廊、城市节点、道路等通用指标进行量化明确。另一方面,还要强化城市设计的微观管控,积极推行地块设计制度,对建筑贴线率和建筑退线等强制性要素进行量化规定,实现对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精细化管理,确保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有效衔接,为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做好前瞻指引。

四、要完善城市功能,着力解决配套不到位的问题。功能体现城市承载能力。60年代的新加坡,也存在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后通过实施市区重建(类似于旧城改造)策略,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公共住房、综合交通、城市绿化及水源保障等体系建设,实现了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发展的跃升。特别是在城市生态绿化中,制定了涵盖车道、分车带绿地、地下管线铺设绿带、生态绿带等内容的道路绿地建设规范,出台自然保护区、树木保存区、绿化遗迹路和古树保护计划等具体措施,全域、分层次开展园林绿化,建成区域公园65个、邻里公园260个,利用城市空间建设绿色走廊联道250公里,鼓励发展空间绿化、社区绿化,全国绿化覆盖率达到46.7%,不仅把新加坡建成了“花园城市”,更建成了“花园里的城市”。这对我区推进城市建设应该有更多启示。一般,文化遗产集聚区往往在旧城,也是交通拥堵、管网混乱、内涝严重、环境脏乱等“城市病”高发区域。对此,在旧城改造中,必须要在合理保护历史建筑基础上,立足功能的配套完善,统筹利用地上地下空间,通过实施旧城改造和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项目,不断加大水、电、路、气、暖、绿及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该“填空的填空”,该“留白的留白”,疏通阻塞,消除盲点,良性循环,建设与人口规模、产业发展、文化保护相适应的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在提高宜居水平维度上深度展现文化脉络。比如,固原市正在推进的旧城改造、银川市一直在实施的老城区更新,等等,就是完善城市功能很好的途径。当然,在旧城改造建设中,我们也要注意采取多种手段保护好文化遗产,如可以在重要文化遗产周围设立保护范围及缓冲区,严格控制周围建筑高度,以保护原有城市空间形态,维持文化景观的完整性;可以在改造中尊重城市原有格局,保存好代表某一时期、有历史价值的传统街巷肌理,避免形成规模过大的人口聚居区,等等,实现城市功能完善和文化遗产保护融合互动。在城市生态空间营造上,我们要特别学习新加坡“花园里的城市”理念,全面推进我们的城市休闲森林公园建设,利用旧城改造空间,构筑好互联互通城市绿色廊道,积极推行下沉式绿化、空间绿化等新技术,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空间。此外,在新区建设中,也要着力保持与城市整体历史文化特质的融合,在建筑风格、组团形象、元素使用等方面,既要体现现代文明,又要与文化遗产一脉相承,比如银川市滨河新区应加大对黄河文化的渗透,固原市西南新区应加强对丝路文化的展现,等等,确保城市文化的深层次延伸。

五、要加大综合执法,着力解决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建出形,管出神,只有建管并重,一个城市才能形神具备。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是展现城市形象魅力的重要手段。新加坡在城市管理中推行以政府、市民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互动的动态治理模式,强化多部门协同、一体化推进的实施机制,制定严肃的法治保障措施,确保城市管理的规范、有序、高效。而我们的不少城市,还处在较低的管理层次,在内容上重表象轻内涵、在途径上重人治轻法治、在手段上重经验轻科学、在效应上重近期轻长远,治本之策缺失,造成管理的低端、低效、低质,明显滞后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实践中,我们要积极推进综合执法体系改革,以解决多头执法为目标,打破行政壁垒,整合规划、园林、建设、文物等部门职能,完善层级分明的城市管理构架,构建以社区自治管理为基础、专业管理相对集中、综合管理重心下移的城市管理体系,强化对重要文物单位、街区、民居、建筑、古树等的立法保护,确保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性。要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依托,着力整合、共享各类信息资源,将城市管理方方面面全部进行数字化处理,推动城市管理转型升级。特别是在精细化方面,要全域推广“以克论净、深度保洁”模式,让城市形象更加靓丽。在管理社会化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社会联动、公众参与,积极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路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更多的服务主体,确保在科学、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中展现城市形象和人文内涵。

六、要科学有序开发,着力解决利用不到位的问题。文化遗产是尘封的宝藏,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新加坡在城市发展中提出了“开发控制”策略,制定灵活的政策来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比如,为了高效开发,土地、建筑物的缩进,建筑的高度,以及人行道等的设置,都可以根据现实开发需要定期调整和改进,以最大限度发挥土地、建筑、文化等资源的使用效益。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化遗产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并统计文化遗产开发对国民经济贡献是同期财政投入的8.1倍,即对文化遗产投入1元,可给国民经济带来8.1元的产出。独特的文化积淀,往往会成为城市发展的“金字招牌”,如苏州白墙灰瓦的城市色彩、平遥古色古香的历史风韵、凤凰清新淡雅的文化意境,等等,这些城市内在的文化肌理,铸就了各自城市独具魅力的空间形态和品质性格,是滋养城市发展的沃土。对城市文化的开发利用,我区虽然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比如吴忠市穆民新村对回族文化的开发利用,银川市西夏区在城市建设中对西夏建筑元素符号的使用,等等,但总体来看,整个城市文化开发利用还处在较低水平,城市文化塑造还存在明显的短板,缺少让人记得住、叫得响,“眼前一亮”的品牌。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强调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要进行高效开发利用,将“无形”的资产盘活,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要在有效保护基础上,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对推动城市发展的资源效应,打通与旅游产业开发、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接续渠道,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城市整体发展提供新的支点,同时也可以利用开发收益“反哺”文化遗产保护,实现良性循环。此外,对特定保护对象,还应积极开展申遗活动,提高城市历史文化的知名度,在全方位保护基础上实现开放性利用。

没有文化滋养的城市,只是工业逻辑下钢筋混凝土的堆砌。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护它、珍惜它;你若把它只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短暂的学习时光启迪了我的思维,也更新了我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特色城市建设的理性认识,但理解还是粗浅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深入消化、吸收在新加坡学到的知识,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特色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发展效益不懈努力!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
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获大禹奖
  近日,记者从宁夏水利厅获悉,新华网
宁夏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规划出炉
  合理扩增空气自动监测站   实现天地一体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