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调减对我区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一、关税调减后进口乳制品对我国奶产业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一是保障供给,稳定食品价格。按生鲜奶折算,近两年中国大陆生鲜奶消费量约为4000~4300万吨,而国内2013年实际生鲜奶产量3531万吨,进口乳制品全部折算成生鲜奶约为1200万吨,占全国生鲜奶产量的大约1/3。乳制品进口在整体上对国内奶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补充作用,保障了供给,并对消费价格起到一定平抑作用。
二是促进落后产能淘汰,倒逼国内养殖业转型升级。近年来,由于国内外乳品价格倒挂,必然促使国内奶牛养殖行业提升技术效率,淘汰中低产奶牛,而中小养殖户的单产普遍较低,因此在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首先被淘汰。2008~2013年,我国奶牛平均单产从4600千克增加到5500千克,提高了17%;同期,存栏百头以上奶牛场比例上升21.6%,达到44.1%。乳品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国内奶牛养殖企业转型升级。
不利影响:
新西兰 目前,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奶粉关税为4.2%,其乳制品质优价廉且出口能力强,对我国奶产业的冲击最大。《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从2019年1月1日起我国进口新西兰奶制品关税将全部为0,对国内乳制品市场仍将产生重要影响。
欧盟 每年生产牛奶的配额约为1.4亿吨,2015年4月,欧盟将取消牛奶配额。根据专家预测,2015年欧盟乳制品配额制取消后将增加奶产量1100万吨,预计增加奶粉产量100万吨,大部分用于出口,将会对我国奶产业造成一定冲击。
澳大利亚 中国目前对澳大利亚实施10~15%的奶制品进口关税。根据2014年中国与 澳大利亚 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意向书,奶制品进口关税将在4年内逐渐取消。中澳自贸协定生效后,澳大利亚具备一定资源和原料奶成本优势,将使澳大利亚乳制品进口大幅增长,尤其是液态奶的大幅增长将冲击国内高端液态奶市场,对国内奶业会构成一定压力。据报道,澳大利亚奶制品合作社Norco从2014年10月起每周向我国出口5万公升鲜奶。阿里巴巴旗下聚划算已推出直供澳洲鲜奶,并打出“从牛奶挤出到中国餐桌最快4天”的口号。随着澳大利亚零关税乳制品逐渐临近,我国本土原料奶生产成本高的劣势会更加凸显。
但是,与新西兰及欧洲相比,澳大利亚奶产量仅920万吨,除满足本国消费量外,用于出口的乳制品折算成生鲜奶约460万吨,由于乳制品出口能力较小且无绝对价格和品牌优势,对中国奶业的冲击能力有限。澳大利亚乳制品进入中国市场后,可能产生的冲击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会加剧国内乳制品销售竞争,国内的中小乳制品加工企业将会进一步边缘化,甚至被淘汰;二是将进一步拉低国内生鲜牛奶价格,如果养殖成本不能同步下降,则国内奶牛养殖业可能会出现奶农积极性下降、奶牛存栏减少的情况。
二、国内奶制品需求空间预测
2014年以来,国内生鲜牛奶价格持续回落造成了鲜奶过剩的假象,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由于国际市场乳品价格一路走低,进口低价奶粉数量增加造成的。目前,国内一些乳品加工企业为了追求巨大的利润空间,纷纷选择进口奶源,在国内定量收购生鲜奶甚至停止收购,直接拉动了国产生鲜奶价格不断走低。我区奶产业面临生鲜乳收购价格持续下降、乳制品销售困难等严峻形势。
据国家发改委预计,201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54.6%。近年来,农民进城转为城镇居民的比例每年增长约1个百分点。据中国奶业协会测算,农民进城,口粮减少1/3,但奶制品消费增加1倍。另外,人均收入提高,消费结构改善,整体上提升了乳制品需求动力。农业部专家测算,居民收入增加1%,乳制品消费增加0.8%。统计数据分析显示,2014年我国生鲜奶总需求将达到4900万吨,其中新增需求约300万吨。到2020年,全国生鲜乳的消费总量预计达到6000万吨,至少比现在要增加2000万吨。目前我国奶源自给率约为70%,满足2020年居民6000万吨的消费量还有很大差距。
三、应对措施及建议
目前,国内乳品企业已经库存了大量奶粉,基本都在消化库存中,因此订单量也随之下降,导致价格变动。为了保证利润和应对市场竞争,2015年国内乳品加工企业会继续增加液态奶、奶粉进口量,减少国产生鲜牛奶使用,生鲜奶价格仍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上半年鲜奶收购价格不容乐观。为保证奶农收益和奶产业良性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转变奶业增长方式,促进产业良性发展。我区奶业已经发展成为产业规模大、链条长和关联度高的产业体系,涉及的环节很多,必须对每个环节都进行统筹和规划,使奶产业链良性循环。国内外奶牛养殖业的普遍做法是通过稳定或减少奶牛养殖规模,提高单产来保证牛奶供给和增加养殖效益。建议今后奶产业发展方向由“做大做强”向“做精做强”转变,以提高奶牛单产和效益为目标,综合考虑土地、饲草料资源与奶牛养殖规模的合理匹配,大规模养殖与适度规模养殖方式相结合,避免因奶牛养殖规模高度集中造成饲草料供应偏紧和价格上涨、粪污消纳困难等问题,切实提高奶业经济运行质量。
(二)鼓励企业转化销售库存奶粉,缓解鲜奶收购压力。目前,夏进公司等部分重点加工企业,受乳制品销售滞销困扰,举步维艰,如果此种困局短期内不能缓解,将会引起无法支付奶牛养殖场(户)奶款或拒收生鲜乳的连锁反应。各级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对企业库存奶粉转化销售给予一定补贴,鼓励企业尽快销售库存,缓解鲜奶收购和库存持续增加的压力,让加工企业尽可能保持稳定收奶,保持奶产业平稳运行。
(三)推广节本增效技术,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虽然近年来我区奶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与上海、北京等奶业发达地区及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相比,在奶牛单产水平、整体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上还有较大差距。要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奶牛单产、生鲜牛奶品质和降低饲养成本为目标,择优集成与示范推广奶牛群体改良、高效繁殖、日粮科学配制、精准化饲养等节本增效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奶公牛育肥,提高奶牛养殖综合效益,推广“种养结合”模式,扩大全株玉米青贮、紫花苜蓿等高质量粗饲料种植面积,配套好粪污处理设施和土地,通过粪污干湿分离、牛粪回垫奶牛卧床和生产有机肥等技术途径,实现粪污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循环利用。
(四)加速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巴氏低温奶。积极调研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理性面对市场挑战。一方面引导重点加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生产高附加值特色乳制品,增加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巴氏低温奶只能以生鲜乳为原料,不能使用奶粉还原,也不能添加任何物质。对消费者而言,巴氏奶更好地保护了营养,保护了活性物质,增强人体免疫力。发展巴氏鲜奶最有助于保护本地奶源,将养殖、加工和消费紧密关联,可以有效推进产业一体化建设。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城乡居民了解巴氏低温奶,增加消费量。扶持以生产奶粉为主的企业向生产巴氏低温奶转变,政府在巴氏低温奶税收、冷链设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五)强化全产业链利益连接机制,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我区奶牛养殖模式以规模养殖和农户散养为主,进口乳制品增加、国内销售市场下滑对散养户的冲击最大。同时,新投产的规模奶牛场也面临着生鲜奶销售的困境。为了防止奶牛养殖业出现大幅下滑,应继续加大奶牛养殖扶持力度,一方面引导中小规模奶牛场、散养户、老旧养殖小区与乳制品加工企业或有实力的规模养殖场合作,探索以土地流转或使用权参股入股、奶牛托管等方式,创建新型合作化奶牛养殖企业(合作社),使加工企业、奶牛养殖场和奶农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奶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有关市、县(区)要协调乳制品加工企业与新建养殖场(户)签订生鲜乳收购合同,解决交奶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