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不足成传承乏力之瓶颈 银川非遗保护仍任重道远

07.05.2015  13:59
 

名分”有了 啥时候钱能跟上

银川非遗保护仍任重道远

    银川市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承载着无以计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宁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黄河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等鲜明的地方特色。”银川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季妍向记者介绍道。2009年起步至今,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但同时,非遗保护仍任重道远。

    “”脉相承让非遗“”起来

    娓娓缠绵的马氏口弦声乐并不张扬。在灵武市郝家桥镇崔渠口村,“贝贝儿邦,邦邦儿贝”的乐音总在田间地头嘤嘤响起,表达着回族妇女的所思所想。《廊檐滴水》《骆驼铃》......6岁便跟着父亲弹奏的马氏口弦传承人马兰花,如今已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今年76岁的她觉得自己十分幸运,“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不经意的爱好,竟成了国家级的‘宝贝’。

    如今,以马兰花为主的马氏口弦弹奏队伍,已多次将口弦演奏技艺展现在舞台上。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欣赏马氏口弦,马兰花十分感慨:“老祖宗的东西,并没有被我们忘记。”而这,也成为每一个非遗传承人的心声。

    截至2015年3月,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信息已近万条,普查项目2549项,制作项目文本180项。马氏口弦、贺兰砚制作技艺、回族汤瓶八诊疗法、张氏回医正骨疗法、宁夏小曲共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入选国级非遗名录,宁夏花儿、皮影戏等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自治区级名录,剪纸等62项入选银川市级名录。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名,自治区级传承人26名,银川市级传承人70名,县级传承人91名。

    2014年,市非遗中心开机拍摄了宁夏首部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纪录片《遗脉相承》,预计将在今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文化遗产日”完成最终制作,与广大市民见面。此外,西夏区二毛皮工厂、灵武长红枣栽培等6家形成规模的非遗产业企业也以制作纪念品、手工艺品等方式,促进非遗生产性保护,为非遗打开市场化的窗口。“民间刺绣”传承人赵桂琴2011年创办了刺绣公司,“以生产的方式保护非遗,也就是在生产中传承非遗。”赵桂琴说道。

    为了让传承“”起来,自2012年以来,我市先后公布了3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基地(点),其中2个国家级传承基地,8个自治区级传承基地。赵桂琴的刺绣公司是市级传承基地,每年免费培训农村农闲妇女、下岗人员近400人。

    在传统节日里举办非遗展览、组织传承人参与西北非遗博览会,以及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方式,都成为非遗“”向公众的通幽曲径。今年清明节期间,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任振斌六盘山木版年画在银川市文化艺术馆展出。看着自己手工印制的古老年画受到公众们的喜爱,任振斌十分欣慰。据统计,2014年,市非遗中心共展出作品300多件,传承人互动12人次,接待观众约两万余人。

    1 2 3 下一页         1 2 3 下一页    

银川经开区转型升级促高质量发展
    抢抓“朝阳项目” 形成“二期现象” 新华网
银川让土地成为农民手中“活资产”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 积极推新华网
银川市总工会启动“冬送温暖”活动
    为正在严寒气温下作业的职工送上慰问品,新华网
银川6家银行网点受理住房公积金业务
    从“入厅”办理变“出厅”办理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