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呈祥:不忘初心 繁荣文艺
抗日烽火淬炼熔铸的鲁艺精神,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艺鲜亮的精神底色。在实现历史性变革的新时代,需要我们在习近平文艺思想指引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发扬鲁艺精神,使之成为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新局面的宝贵思想资源和精神能量
今年4月10日,是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0周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讲清楚”重要思想,首要便是“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治国理政如此,文化、艺术、教育亦如此。要讲清楚党领导文艺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讲清楚中国革命文艺和人民文艺发展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讲清楚中华民族现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从而坚定不移地走一条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之路,需要回顾历史,不忘初心,认真总结创办鲁迅艺术学院及鲁艺精神的历史经验,珍视之,继承弘扬之,使之化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新局面的宝贵思想资源和精神能量。
鲁艺精神薪火相传
80年前,鲁迅艺术学院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形势下于延安诞生。毛泽东同志出席成立大会并发表讲话说:“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去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导下,实现文学艺术在今天的中国的使命和作用。”1938年2月,为适应抗日战争的迫切需要,由毛泽东领衔,与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和周扬共同作为发起人,联名发布鲁迅艺术学院的《创立缘起》:培养抗战的艺术干部在目前也是不容稍缓的工作……因此,我们决定创立这所艺术学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国最大的文豪鲁迅先生为名。很明确,鲁迅艺术学院的创办宗旨是应“民族解放的大时代”所需,其使命是为文学艺术发挥在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的使命和作用”培养文艺骨干人才。也就是后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明的:要使文艺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党就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文艺大军。这是在抗日战争的特殊环境里党和人民赋予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历史地位和神圣使命。
80年风雨过去,历史已经从“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发展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的新时代。如果说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高成果,是鲁艺精神的结晶和升华,引领革命文艺、人民文艺蓬勃发展,培养造就大批文艺骨干,为民族解放和建设新中国做出独特贡献,那么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如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文艺思想,则是21世纪党领导文艺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鲁艺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新时代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指南和行动准则。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
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是近80年来党领导文艺的关键课题。鲁艺精神就是应时代之需,以文艺激励人民群众团结抗日,走出小自我,投身大时代。在其引领下涌现出的《白毛女》《南泥湾》《兄妹开荒》《黄河大合唱》《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义勇军进行曲》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激励感染几代人,其中有不少至今活跃在舞台荧屏上,昭示着鲁艺精神成果的强大生命力和恒久魅力。
当年在抗日烽火中淬炼熔铸而成的优秀传统,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艺鲜亮的精神底色,如今又在习近平文艺思想指引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放射出璀璨光芒。习近平同志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时代“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在这一使命面前,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他旗帜鲜明地批评了那种远离时代、咀嚼个人身边的小悲欢、并拿这小悲欢当全世界的错误创作倾向。正是在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下,先后问世戏剧《谷文昌》《浴火黎明》《青春之歌》、电影《血战湘江》《十八洞村》、电视剧《换了人间》《海棠依旧》《鸡毛飞上天》、雕塑《旗帜》等一批优秀作品,讴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新时代伟大历史性变革,努力实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
源自生活反哺生活
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必须明确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针对当时延安文艺界存在的对文艺与生活关系认识模糊的问题,鲁迅艺术学院展开大讨论。毛泽东同志从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的高度精辟指出: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文艺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里能动反映的产物。他号召鲁艺人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火热斗争中去。于是,年轻的贺敬之从生活的沃土中产生创作灵感,写出经久传唱的《南泥湾》《翻身道情》,还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民族歌剧经典《白毛女》;从四川奔赴延安的青年作家沙汀深入火热生活采访,撰写出在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的《记贺龙》……“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直是人民文艺遵循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历史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多次深情缅怀柳青、贾大山、路遥这几位人民作家,号召大家学习他们长期坚持深入生活、扎根基层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读懂社会这本大书,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创作优秀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他严肃批评那种不讲品位、不讲格调、不讲责任、脱离生活胡编乱造的低俗、庸俗、媚俗倾向,警示我们坚决“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这些关于生活与艺术辩证法的精准论述,正在指引广大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潜心创作,精心打磨,奉献佳作。
人民文艺为人民
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还必须明确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宗明义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一语中的地阐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核心问题即如何解决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鲁迅艺术学院广大师生正是通过对“为什么人”的大讨论,加深了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明确了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端正了“为人民大众”的正确方向,从而自觉地把立足点转移到人民大众这边来,创造出一批批写人民、为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文艺作品。
重视文艺的人民性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文艺的关键。“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面对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里的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他号召作家艺术家一定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铿锵有力,振聋发聩。从鲁艺精神到新时代誓言,人民的文艺“为人民”一根红线,贯穿始终。
为人、做事、从艺相统一
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同志到鲁迅艺术学院发表演讲,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鲁迅艺术学院要造就具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文艺工作者,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便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鲁迅艺术学院既是学习、研究、践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造就这三个条件齐备的文艺人才摇篮。它培养输送的文艺家,像红色种子一样撒遍祖国各地,成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创建新中国辉煌历史进程中文艺事业的中坚力量。
鲁迅艺术学院培养人才的经验,至今不仅对高等艺术教育具有宝贵启示意义,而且对新时代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就强调:“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两年后,他又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他谆谆告诫:“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与毛泽东同志80年前在鲁艺所讲的三条既一脉相承,又与时倶进地深化、发展。只有通过认真践行,坚持以文化人、以艺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我们才能培养造就一支德艺双馨的文艺大军,才能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局面!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电影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作者:仲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