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气象之笔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雒璇 丁建军
鳞次栉比的红瓦新居,宽阔干净的乡村马路,整齐敞亮的设施园区,郁郁葱葱的葡萄庄园……在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昔日落后的塞上小镇改变了面貌。村里的广场上、园区内都能看到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显示的气象信息。
在宁夏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征途中,气象元素正融入乡村农业生产、产业发展等方方面面,伴随农民阔步奔向幸福生活。
增强能力 助农增收有保障
贺兰山下绿荫成片、果香馥郁。凭借优势气候资源和土壤条件,酿酒葡萄种植产业正蓬勃发展。
“我们作为生产管理者,在酿酒葡萄生长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或种植园内的显示屏及时获取科学合理的生产建议。”当地酒庄负责人邵青松说。
宁夏葡萄酒产业经过30多年发展,如今年产葡萄酒近10万吨,是我国最大的集中连片产区。这一产业每年综合产值超过200亿元,可为农村提供超过12万个就业岗位。不仅如此,当地人大多利用荒地种植葡萄,为改善环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态效益。
2016年,宁夏气象部门在闽宁镇建成酿酒葡萄气象试验基地,实现对葡萄种植园气温、降雨量、空气湿度、风速风向、太阳辐射等气象要素和葡萄生长发育各时段的实时监测;围绕酿酒葡萄生态区划、葡萄晚霜冻等防御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完成相关科研项目成果转化16项。
在气象服务保障下,邵青松的酒庄成立七年来,年产值增加上亿元,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特色气象服务为酿酒葡萄产业注入了新动能,同时也实现了乡村绿色、高效多元发展。
健全体系 农村减灾有抓手
今年8月30日,闽宁镇出现暴雨天气。气象部门提前6小时发布预警信息,村民在气象信息员和防汛部门的疏导下紧急采取避险措施,无一人伤亡。
在防御灾害性天气的各个环节中,气象信息在农村“最后一公里”的传递尤为重要。宁夏气象部门开发了农村气象信息发布平台,推动精细化气象信息覆盖2400多个行政村,有效发挥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作用。截至目前,全区已有气象信息员5296人,覆盖所有自然村。
同时,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项目带动下,全区布设了110套农村气象灾害观测站、111套农业气象服务小气候观测站、59套固态降水观测仪等设备;依托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和自治区科技惠民等项目,全区创建了5个国家级和区级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县、22个气象灾害防御乡镇,强化农村防灾硬实力。
不仅如此,宁夏气象部门还建立了区、市、县三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抓住一切有利天气过程,开展大规模高空、地面立体增雨作业。自2011年以来,累计人工增雨近90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中南部山区的旱情和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情况。
受地形、山脉等影响,宁夏山区冰雹灾害频繁发生,每年造成的损失仅次于干旱。随着人工防雹作业有效开展,冰雹灾害发生次数和灾害程度明显下降。这一作业手段也得到宁夏南部山区群众点赞。
突出特色 气象扶贫有亮点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宁夏汇聚气象科技力量,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
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点闽宁镇,气象部门主动对接需求,围绕优势气候资源,深入分析当地近20年的气候资料,引导扶贫企业根据气候条件进行合理区划,打造光伏和设施农业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光伏产业园流转了村民的1245亩土地,并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及光伏大棚的返租倒包等创收方式,使搬迁移民获得了可观收入。”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经理杨广平说。根据扶贫产业需求,宁夏气象部门建立了智能物联网气象监测服务系统。“该系统可以让我们随时掌握棚内各项气象要素实况数据,便捷快速地指导标准化农业生产。”
在不断探索中,上下一体化发展、左右融入式联动、需求精准对接、产学研服结合、共建共享共治,集综合防灾减灾、服务特色产业、开发气候资源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四大任务为一体的“闽宁气象扶贫模式”逐步形成。
在自治区气象局定点帮扶的隆德县夏坡村,驻村工作队利用当地适宜种植饲草和玉米的气候优势,带领村民创办了肉牛养殖合作社。此外,在气象科技支撑下,气象助力精准脱贫短信发布平台服务范围已覆盖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气象扶贫手机APP也得到广泛使用。气象趋利避害作用的有效发挥,大大减少了当地因灾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8年9月26日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