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抓手做好普惠“大文章”
包容普惠创新是考量一个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交通出行、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市场开放的综合性指标。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包容普惠创新行动计划》,建立开放包容性市场环境,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力。
工作目标
● 完善交通、文化、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立开放包容性市场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力。
● 各地级市要出台包容普惠创新工作方案,系统谋划,措施明确,分门类建立项目库,推进一批急需解决、示范性好的项目,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综合立体交通指数和基本公共服务群众满意度。
● 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行动和生态修复工程。
● 全面落实市场准入管理措施,深入推进内陆开放型实验区建设,扩大市场开放度。
● 完善吸引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提高人才流动便利度和创新创业活跃度。
主要措施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把补短板、惠民生作为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设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1.加快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建设,增强客货运输能力,提高城市对外交通便捷度。
推进银西高铁(宁夏段)建设,确保银川至吴忠段年内具备通车条件;加快中兰高铁(宁夏段)、包银高铁、宝中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使宁夏尽快融入国家高速铁路网。开展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联调联试工作,确保年内具备通车条件。
加快推进京藏高速公路改扩建、泾源至华亭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拓展连接周边地区的出口通道,提升高速公路网对城市交通的快速疏解能力。
完善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和固原六盘山机场基础设施,建成银川河东机场飞行区整治工程和固原机场站坪扩建工程,提高机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建成银川国际航空港综合交通枢纽、银川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扩建一期工程和吴忠城东客运枢纽等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协同融合发展。
积极发挥惠农陆路港口岸物流中转集散作用。
2.完善城市道路网体系,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高城市生活幸福指数。
启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完善城市路网结构体系,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动城市各类功能协调匹配。
加密建设次支路网,打通一批未贯通道路,提升道路网连通性,畅通道路微循环,优化改造一批道路交叉口,增强城市通达性。
统筹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着力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实现就近即可享受就医、健身、休闲等公共服务,步行即可抵达日常生活的大部分空间。
3.推进人文城市建设,完善延伸优质文化、教育、医疗等设施功能,提高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区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
在街道、社区统筹建设综合文化站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实现设区市城市公共体育馆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城市马拉松等活动,推动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广使用普通话。
组织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人物”“新时代好少年”等道德典型选树活动,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升级教育云功能,建立教育大数据服务系统,建设人工智能研修基地,重点构建典型应用的智慧教育环境,建设创新引领的试点示范学校。
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开展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完善网络扶智环境,加强区内外名校、名师资源共享,特别是与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开展互联互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稳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面,公办幼儿园占比达到48%。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完成8个县(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的评估验收。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好13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部区合建宁夏大学,提高一流学科建设水平。
以“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为支撑,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跨区域、跨层级医疗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宁夏。
1.大力实施蓝天碧水行动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联防联控联治,减少重污染天气,持续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76.6%以上。
坚决打好新时代黄河保卫战,扎实落实河(湖)长制,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
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设区市、县城建成区的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4%、84%以上。狠抓工业园区污水稳定达标排放。
加强重点入黄排水沟和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黄河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稳定在73.3%以上,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良好水生态。
2.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巩固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130万亩以上,治理荒漠化土地90万亩、水土流失8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15.2%,筑牢祖国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保护城市自然山水格局,让城市与“山水林田湖草”等绿色空间有机融合。加大城市老旧公园改造力度,强化老旧城区绿化格局打造,增加社区公园、街头游园绿地,建设“小、多、匀”公园绿地体系。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37.7%,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7.5平方米。
3.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
综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探索建立农膜和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机制,加快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全区化肥利用率达到35%,农药利用率达到40%,中南部地区残膜回收率达到89%以上,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调查,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控网络,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进行分类管理。
建立开放包容市场环境
全力营造包容开放的投资环境、提质降本的产业环境、独具魅力的人才环境、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1.推动外商投资便利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完善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体系,继续抓好国家和自治区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系列文件和《外商投资法》的落实。加快制定宁夏外资投资促进政策,推动“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扩大鼓励外资投资范围。
打造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绿色通道”,简化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程序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管理程序,负面清单以外领域实行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将负面清单以内的权限内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办理时间压缩至8个工作日以内。
发挥外商投资企业投诉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大外资项目服务能力。
进一步促进外商投资,积极推进重大外资项目建设,将符合条件的外资项目纳入重大建设项目范围,或依申请按程序加快调整、列入相关产业规划,给予用地审批等支持,推动项目尽快落地。
落实国家扩大境外投资者以分配利润直接投资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范围。
办好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2.破除各种不合理门槛和限制,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进一步减少社会资本市场准入限制,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定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适应的准入、监管等配套政策,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落实好自治区关于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政策措施,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提振民间投资信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强吸引民间资本项目库建设,建立项目推介长效机制,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实现投资恢复性增长。
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建设。
支持宁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国家项目投资和建设。
保障外来人口就业、就医和随迁子女就学享受城市市民公平待遇。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创新30条”,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目标,有效整合资源,集成政策,创新模式,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提升创新创业平台服务能力,推动形成要素聚合、机制健全、环境友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1.搭建创新平台,以开放汇聚创新发展力量。
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深化“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走出去”和“请进来”并举,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创新联动。
大力发展众创空间,鼓励高校、企业、园区、科研院所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降低大众创业创新门槛。
鼓励与发达地区各类孵化器开展合作或在区外建立楼宇型孵化机构,引导优势企业来宁发展。
围绕自治区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与区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建设1-2家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持续举办宁夏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宁夏),鼓励各地举办创新创业赛事和宣传活动,积极在全区范围内营造热烈的创新创业氛围,推动双创工作上水平。
支持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等依托高校人才智力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2.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撬动中小企业创新积极性。
对列入自治区工业重点项目的企业,通过自治区工业企业贷款贴息资金给予专项补贴,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重点研发计划给予补贴。
出台科技型企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健全以“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20家,引导区内中小微企业通过创新加速转型。
落实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扩展初创科技型企业优惠政策适用范围。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持续推进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工作,争取年度贷款余额达到3亿元以上;充分发挥科技担保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科技企业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股权投资等扶优扶强科技企业。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调动金融机构大力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积极性。
3.实施人才强区工程,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落实“人才新政18条”,解决好引才难、留才难等问题。
落实千名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开展“塞上英才”、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青年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选拔工作。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实施青年人才延揽计划,大力引进一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
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推进院士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人才“小高地”等人才载体建设,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建立重点外国专家联系服务机制,依托自治区人才服务窗口,为高端专家提供子女入学和医疗保健服务通道。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范围,推行人才分类评价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
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载体建设,开展“塞上技能大师”和自治区技术能手等评选表彰。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
畅通人才双向流动,推行双师流动兼职制度。
继续开展农村妇女、返乡农民创业创新培训。
组织保障
健全责任落实机制
各设区市政府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细化实施方案和项目库,科学、有序、协调推进相关工作。
自治区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支持指导各地开展工作,及时掌握工作进展。
完善多元投入机制
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将包容普惠创新项目建设纳入年度计划,落实筹资责任。
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协调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依法依规开展PPP合作,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促进政府投入与民间投资联动。用好用活各类金融工具,多渠道保障融资需求。
建立长效运作机制
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建立包容普惠创新评价和管理指标体系,形成规范化工作制度,实现由“突击性”向“常态化”转变。
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记者 张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