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枸杞的升值之路
9月18日,中宁玺赞生态枸杞庄园种植部田间管理队队长李伟东,安排工人严格按照生产标准作业。这几天,宁夏农科院专家正指导工人为枸杞树搭设立架,防止冬季被大风刮断。
在枸杞地里摸爬滚打了40多年的李伟东,目睹了枸杞的升值之路,也见证了一个产业的崛起。几十年间,中宁枸杞的品种培育、种植方式、加工体系、营销渠道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李伟东也从茨农变身枸杞产业工人。
1961年,国务院将中宁县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枸杞生产基地县。全国枸杞看宁夏,宁夏枸杞看中宁,中宁枸杞看舟塔。李伟东是中宁县舟塔乡潘营村人。“祖上都是种枸杞的,小时候,我爷爷种枸杞特别辛苦。”李伟东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爷爷种枸杞时,从栽种、施肥、锄草到采摘,没有任何机械,全靠人力。人到中年,积劳成疾,全身都是病。
“那时候,一个生产队种60多亩枸杞,1公斤能卖到5元。”李伟东说,那个年代这已经是很高的价格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当地枸杞种植形式以农户自种为主。李伟东的父亲李生强种有3亩多枸杞,随着旋耕机等机械的投用和枸杞品种的更新换代,每亩枸杞产量达750公斤,每公斤售价二十五六元,年纯收入达1.5万元。“当年我结婚时,盖了几间房,是村里最好的。”李伟东自豪地说。
1993年,李伟东种有12亩枸杞。与爷爷相比,枸杞的修剪和价格都有了明显进步。当地政府每年组织举办枸杞种植技术培训班,种植技术和产量都有所提高。他家每年仅采摘期雇工就达30多人,年纯收入17万元以上。
农户种植12亩枸杞,从气力和精力上来说,几乎已达极限。枸杞晾干完全靠自然晾晒,遇阴雨天枸杞容易发霉长毛,影响品质。
随着品牌保护意识的觉醒,中宁县不遗余力扩基地调布局、强科技提品质、兴加工促转化、拓市场树品牌、推文化促融合,打造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文化、生态“六位一体”的现代枸杞全产业链体系。重点扶持宁夏红、早康、全通、玺赞等企业提升拳头产品产能,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2017年,李伟东带着过硬的枸杞种植修剪技术进入玺赞生态枸杞庄园做田间管理,每年管理2000名以上的工人,在万亩枸杞基地进行种植、施肥、修剪、锄草、采摘等机械无法彻底完成的工作。
如今,中宁县枸杞加工企业达52家,地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出口企业24家,上市公司1家。建成国际一流的枸杞专业批发市场——中宁国际枸杞交易中心,年交易量、交易额达14万吨、70亿元。中宁枸杞及系列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枸杞5000余吨,创汇5000万美元。目前,“中宁枸杞”区域品牌价值达172.88亿元。(记者 王文革 实习生 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