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的奇迹

11.08.2015  08:35

  100天前,头戴草帽脚穿布鞋的张定淑来到村上,村里人都以为她是个寻常的打工者。

  100天后,张定淑准备离开村子时,村民们争相拉着她的手,一次次真挚邀请她“明年再来”。

  贺兰县立岗镇兰星村是个西红柿种植的传统村。但是2014年,西红柿却让兰星村跌了一个大跟头。

  “品相不好,不耐虫。运到南方市场,别人一公斤卖七八毛,我们的西红柿三四毛,到最后几分钱都没人要。西红柿烂到地里,亏了四五百万。”提起去年的收成,村主任兼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马光杰亏得“肉疼”。

  村民们陪着马光杰一块叹息,“这西红柿种还是不种?”

  上海一个菜贩子支了一招:“云南有个高人,何不请来一试?”

  今年4月底,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马光杰跟县里科技局的同志飞到云南。

  在云南省元谋县,他们七扭八拐找到黄瓜园村。看着一身农妇打扮、脸庞晒得黝黑的张定淑从西红柿地里钻出来,马光杰心底直犯嘀咕,“这就是专家?咋是个女的?”

  张定淑答应上门一试。5月3日,作为贺兰县“招才局”第一批引进的实用型人才,一身农装的张定淑飞抵兰星村。

  5月初,兰星村大面积西红柿开始定植,马光杰心里又开始打鼓:“这要是演砸了,那可是1000多亩地、2000多口子人一年的生计啊。”

  张定淑不说话、不解释,埋头将去年的西红柿秆子粉碎了与牛羊粪掺在一起发酵,给西红柿做底肥,推广双秆整枝高密度栽培,将每亩地1900株苗子增加到2200株。手把手教村民们修建打枝、培土施肥,告诉村民们要精准施肥,“吃多少给多少,西红柿跟人一样,只有营养跟上才能长大。”

  刚开始,心存疑虑的马光杰一直称呼同龄的张定淑为“小张”。眼看着苗子一天天长起来,张定淑整日埋头在西红柿地里,剪枝、施肥、喷药……马光杰觉得这个乡土专家“确实有两把刷子”,称呼渐渐由“小张”变成了“张工”。

  只有高中学历的张定淑是云南省的乡土科技人才。从1991年开始,种了24年西红柿,今年24岁的女儿也是西红柿栽培的能手。张定淑种的西红柿,一亩地产量在13吨至15吨之间,比普通菜地高产一倍以上。

  8月7日,记者在兰星村采访时,张定淑正忙碌在30多度的菜园里,将自己包裹得密不透风。“我这辈子,啥也不爱,就爱个西红柿,每天呆在西红柿地里,觉得特别踏实。”张定淑说,“别小看这个西红柿,所有蔬菜里面数它的技术最复杂。兰星村一千多亩地,我每天走一个来回,每天都要盯紧,防止病变。只要有一株出现病变,再去预防就来不及了。”

  没聊几句,趁着采访的空当,张定淑推着车在泥泞的土路上转了个弯,“你们聊,我去地里看看。”说完,骑上电动车一溜烟儿走了。

  正是西红柿挂果成熟期,村口,运输大卡车排起了长队,每天能运走30万公斤西红柿。眼瞅着丰收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儿”,马光杰脸上笑开了花。他的手机上有一支“西红柿股票”,遥控查询各地蔬菜行情——“昨天降到一块一,今天又涨到一块三了。”

  “看今年的行情,能不能把去年的亏空补回来?”记者问。

  “何止是补回来,今年的利润能翻两番。”马光杰说。

  “村里2430人,除了老的、小的,基本上都在地里头打工,今年村里的人均收入预计能达到1.5万元,我想着明年每户返包倒租5-10亩地,一亩西红柿能收入1万多元,10亩地就是10万多元,家家户户奔小康不是空话。”(记者 李东梅 实习生 罗丹)

40多年来,习近平始终对这件事很上心!
  【学习小组按】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宁夏新闻网
习主席体验过的兵工科技
   央视网消息 :5月16日,宁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