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羊钱鞭闹新春
2月17日中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余丁乡政府旁边的院子里传出阵阵铿锵激越的鼓声,只见180名村民手持“钱鞭”,双脚跟着鼓点变换着十字步,身体配合着鼓点灵活地扭动……
“关于记录钱鞭的文字很少,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传承下来的,这里面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今年60岁的刘加祥是名副其实的钱鞭“舞王”,也是这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第四代传承人。他告诉记者,“黄羊钱鞭”起源于明朝时期游牧民族的牧羊鞭舞。当时有一个家境贫困的少年叫呼娃,以给牧主放羊为生,因他生性伶俐,所放的羊个个膘肥体壮,在过年时经常得到牧主的赏钱。呼娃将赏钱拴在牧羊鞭上,前后左右甩动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时间一长,便形成了钱鞭舞,模仿、追随的人也越来越多,发展成了“黄羊鞭舞”。
排练正式开始。
只见钱鞭方队前的鼓手鼓槌一落,学员们的身子就动了起来。伴着鼓点,钱鞭随大家的身姿挥舞,红绫伴着鼓声翻飞。豪迈、雄壮的表演像是冬日里的一把火,点燃了在场所有观众的激情,赢得观众一阵阵叫好声。
“打钱鞭是力气活,过去完全是属于男人的文化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男子进城务工,妇女们自然也就加入进来。”刘加祥说,打钱鞭已成为村民农闲时或节庆期间的重要文化娱乐活动,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至五六岁孩童,人人都能舞得像模像样。
“记得我小时候,逢年过节及村里人为新兵送行时,经常能看到大人们欢欢喜喜地表演黄羊钱鞭。”黄羊村村民张梅芳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牧鞭作为放牧工具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钱鞭舞以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欢乐喜庆的风格一直在黄羊村一带广受欢迎。
2012年,黄羊钱鞭成功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羊钱鞭表演队多次参加自治区、市、县正月十五社火展演活动,荣获了多项大奖。(记者 周 宏 李志廷 张 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