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荣堂:六盘山下回族踏脚守护者

30.11.2015  09:56

   人物介绍 :马荣堂,63岁,宁夏固原市泾源县香水镇园子村人。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踏脚”第四代传承人。

   踏脚唐朝传入我国清同治时扎根泾源

  我叫马荣堂,出生在泾源县香水镇园子村四组,我们村因踏脚而出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回族踏脚之乡”,村里有很多踏脚者。

  踏脚源于武术,是我国传统武术技艺之一,早期以强身健体、防身御敌为主,随着社会发展,踏脚逐渐演变为具有地方特色,兼观赏、表演和体育运动为一体的民间文化艺术。

  踏脚在唐朝时期传入我国。“安史之乱”期间,唐向波斯借兵帮助平定叛乱,波斯士兵闲暇时常在军营中表演,以腿和脚部动作来自娱自乐,强身健体。因其军营门前大多扎有花门,故称之“花门踏脚”。叛乱平定后,这支军队留居长安,从此,踏脚传入我国。宋元时期,踏脚在陕西回回中广为流传。清同治年间,一场声势浩大的回民起义相继从陕西、甘肃等地发起,同治十年,左宗棠派兵将陕甘宁起义失败的近万名回族群众,强行安插到泾源县,自此,踏脚在宁夏传承下来。

   一股倔劲儿成就“踏脚王”

  我小时候经常看村里的老人们表演踏脚,8岁开始学习,20岁在村里表演踏脚。因经常获胜,在村里赢得了“踏脚王”的美称。

  那时候,村里文化娱乐活动单调,没有电视、电影,每到冬季农闲季节或茶余饭后,年过半百的老汉、十几岁的孩子……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麦场或院落,相对踏脚,活跃单调的农闲生活。

  我虽然读书很少,但记忆力特别好,大人们表演踏脚时,我就在旁边跟着学,练习一招一式,并熟记于心,回家后悄悄揣摩。开始学习踏脚时,我找同龄人对练,那时没有人是我的对手。之后我开始挑战比我年龄大的村民,因为我年纪小,体力不支,经常被年龄大的村民打败,但我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儿,回家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在下一次踏脚中改进。

  我喜欢热闹,不管白天还是晚上,我都要召集村里的人一起踏脚。我十七八岁时,已是打遍村里无敌手,村里的同龄人,都不敢和我对踏。就这样,我被村民称为“踏脚王”。

   踏脚曾有36种招式

  踏脚原本是以脚腿防身的武术,主要以脚和腿部动作为主,双手双足平衡身体,并起到防护遮挡身体的作用。踏脚时,双方只能用脚掌、脚后跟、脚外侧,踹、踏、扫打对方,严禁用脚尖踢人或用脚内侧撩打对方。

  1988年,泾源县有关部门经过挖掘、整理出24种踏脚动作,分别为预备、平踏、前蹬、后踏、连环平踏、背脚、后扫、后转、扫地转、拥脚、腾空拥脚、腾空外摆、燕式飞脚、顶脚、扶地低踏、扶人高踏、劈脚、旋风脚、二起平踏、旋子后踹、连环转、腾空霹雳、跛脚、顶腿。

  我在学习踏脚的过程中,也对踏脚的历史进行了挖掘,发现现存的踏脚只有平脚、转脚、背脚等三路,其他都已失传。我还发现,根据踏脚起源及历史,踏脚主要运用双脚,共有“左右飞转”“前蹬后扫”“灵巧关门”“跛脚平蹬”“上突下防”等36种招式,曾被称为三十六路梅花缠腿。经过多年战乱及迁徙后,园子村只剩下了现在三路,踏脚也从最初的武术招式演变到现在表演及强身健体的作用。

  即便踏脚的招式只剩下三路,但从中演变的招式、动作很多,在我们园子村,村里人从孩童时期就会接触到踏脚。我们在日常踏脚时,身体各部位均属对方的攻击目标,因此不仅需要踏者敏捷灵活,而且还需要智慧和谋略。踏脚的人们可分单踏或群踏,或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三,或家族对家族踏、村庄对村庄踏。踏脚时,你踏我躲,你攻我守,乘机袭击对方,一决胜负。踏脚者,勇敢顽强,观看者呐喊助威。小孩边看边学,大人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沉静的山村变得热闹非凡,单调的生活也变得趣味盎然。

   频频获奖传承不断

  踏脚历经千百年变化,由兴到衰,踏脚技艺高的人逐渐离世,如今,村里会踏脚的人越来越少。近几年,随着村里文化娱乐活动的增多,年轻人忙着出外打工赚钱,学习踏脚的人越来越少,村里很难自发组织踏脚活动。

  1986年,泾源县在挖掘民间舞蹈时,在园子村发现了踏脚项目,并收集整理。1988年,泾源县文化馆将踏脚改编为男性舞蹈。至此,踏脚走出家门,走出宁夏,走向全国舞台,开始向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1989年,踏脚参加宁夏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表演金奖。1991年,踏脚参加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表演金奖。2003年,泾源县又对踏脚进行改革,扩大踏脚阵容,增加了音乐,对踏脚程序化的表演进行了创新和改革,使踏脚既留有对抗性运动的原味,又具有了舞蹈的观赏性。

  我作为踏脚第四代传承人,有责任将踏脚传承下去。上世纪80年代,我将踏脚传授给侄子、外甥等小辈们。

  我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对踏脚不感兴趣,我只好将踏脚传承给我的外甥马军文。让我感到欣慰的是,马军文作为第五代踏脚传承人,在踏脚学习方面很有天赋,现在已能独当一面,并带领踏脚者参加国内各种传统体育竞赛或表演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由于传承人员年龄偏大,保护形势严峻,踏脚在园子村已经面临失传的危机。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泾源县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这项运动的传承人给予扶持,如为传承人购买医疗保险,对70岁以上的老艺人进行不定时的监测保护,发现困难及时解决等。泾源县还把踏脚列为地方课程的一项内容,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从而化解了回族踏脚舞濒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记者 剡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