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宁亲历的16年审批改革路

18.07.2018  10:45

  从行政审批各自为政的时代,到联合踏勘的物理集中时代,再从一枚印章管审批的物理整合审批,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智慧验收,银川不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

  过去的16年,马瑞宁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行政审批管理人员,变的是岁月匆匆,不变的是改革创新、砥砺奋进的恒心。

   审批各自为政的时代:窗口只是收发室

  2002年,原银川市政务大厅成立。全市各个部门的行政审批业务驻扎在大厅,开始了集中办事的历程。前台驻扎审批件收发员、后台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审批,这样的审批模式让不少办事人跑断腿。

  这一年,24岁的马瑞宁刚从大学毕业进入原银川市政务大厅工作。经过几年历练,马瑞宁调入原银川市政务服务中心企业代办中心,承担了招商引资企业证照办理的协调工作以及建设项目的踏勘验收工作。

  那时候的企业代办中心既有招商引资企业的证照代办工作,还有踏勘验收工作,马瑞宁更像个收发员,他告诉记者:“仅一个新建商品房交付使用的验收,要经过园林、民政、住建、消防、城管等七八个部门,涉及到十一二类勘验内容。

  组织专家、职能部门现场踏勘验收过程中马瑞宁发现,重复验收、多次验收让很多企业疲于应付,也让马瑞宁这样的审批件“收发员”疲于应付各种咨询。

   一枚公章管审批时:整合全市勘验事项于一身

  2014年12月22日,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成立。一枚公章管审批的时代,让分散在全市各个部门的审批事项统一集中在一个局。马瑞宁曾经负责的建设项目总平面图联审和新建商品房交付使用验收协调,归在了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勘验商服处。原来一个企业代办中心要应对多个部门的勘验上传下达,变为一个处室应对多个处室间的协调配合。处室间的协调配合效率远远高于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效率。(下转2版)

  这时的马瑞宁,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成为勘验商服处的负责人。新处室集中了全市300多项勘验业务的组织协调工作。面对连篇累牍的勘验任务,马瑞宁分门别类分解工作任务,在处室内设置了管理标准,明确了岗位职责。内勤外勤设AB岗、多个小组轮流勘验,周全缜密的业务分工,让处室内高效协作,顺利应对全市300多项勘验业务。

   审批改革的新时代:改革瞄准市场导向

  2018年,政务服务便民化的时代来了,原来的勘验商服处更名为勘查验收处。

  “现在的审批事项分布更专、更精。原有的商务类审批整合到其他处室,勘查验收处专门负责建设项目的前期介入和后期联合验收。”马瑞宁告诉记者,对建设项目的前期介入完全是为企业量身定制的服务,这个环节不出任何证件,只为企业推进建设主动提供前期指导,而后期联合验收,借助多验合一平台让勘验搭上“互联网+”快车,审批时限、审批流程都有了明确标准。

  这一年,“1+N多证联办”、“多评合一服务平台”、O2O式线上线下服务、“多验合一”平台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为市民带来了更加集约高效、更加智能精准的政务服务。

  从审批件“收发员”到处室管理者,马瑞宁用16年见证了银川行政审批改革的跌宕起伏。银川市行政审批改革从粗放式的管理变为智慧化的政务服务,改革创新的红利,正源源不断蔓延至各行各业、惠及千家万户。

  记者  陈玲

银川行政审批改革没有休止符
  核心提示   今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