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娟:“拇指文学”记录移民百态

08.03.2016  13:54
马慧娟:“拇指文学”记录移民百态 - 宁夏新闻网
来源: www.nxnet.cn
  打工的回族女人、剪羊毛、相亲、红寺堡的风,都被她写进文学作品里,6年来她摁坏了7部手机,以网名“溪风”写出了40余万字的作品


马慧娟总是在忙完家里家外的活儿之后,才开始拇指上的创作。新华社发
  “我知道我们都回不去了,无论是老人还是我们,或者我们的孩子,都将在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直到有一天如我的父亲一样融入这片土地中,永远扎根于这片土地。但是远处的那个老家,我们要用多久来割舍它,用多久才能挥去它带给我们的惆怅和念想…… ”——马慧娟《乡愁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终日忙于种地、打工的宁夏回族妇女,6年来在田间炕头坚持用手机写了四十多万字的随笔和散文,光手机就摁坏了7部,记录了像她一样的西北回族女人的酸甜苦辣。
  这些富有浓郁乡村生活气息、积极向上的文字让四五百名素昧平生的网友成为她的“铁粉”,鼓励支持她坚守文学梦。如今,马慧娟已在《黄河文学》《朔方》等文学刊物上发表散文20余篇,成为当地有名的草根作家。
   心灵的孤独不能忍受
  头裹粉红色头巾,脚穿黑色布鞋,粗裂的双手拿着铲子将地上和好的水泥铲进桶里……见到马慧娟时,这个36岁的回族妇女正在给村上的清真寺修水窖,从早上7点到晚上6点,忙碌一天能挣100元。
  15年前,马慧娟一家从固原市泾源县移民搬迁到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与其他20多万移民在罗山脚下、黄河岸边的一片荒漠上扎下根来,种田、养牛、养羊、打工成为她的生活常态。
  “劳作之苦也算不得什么,心灵的孤独才是我所不能忍受的。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是我们村的村民普遍文化程度低,借本书比借钱都难。周围没有人认可你,你也就无法把思想交流出去。”马慧娟说。
  2010年,马慧娟偶然从侄子那里得到一个QQ号,以网名“溪风”,将自己的感悟写成文字发表在QQ空间,这一举动使她找到了与外部世界交流的空间,一批网友经常给她留言,对她的写作给予评价。
  于是,打工间隙,她坐在田间地头写;做完家务、喂完牛羊,她坐在自家屋檐下写;有时灵感上来,三更半夜她趴在炕头上写……文字也从几十字的“说说”发展成几百字、几千字的随笔和散文,每一个字都是她用拇指在手机上摁出来的。
  马慧娟用的第八部手机,是她用1300元稿费买的,手机屏幕上打字的区域,全是被手指磨损的斑驳痕迹。
  “在农村,一个女人一天到晚低头看手机,闲言碎语是很多的。另外,掌柜的(丈夫)意见一度也很大。还有一段时间因为流量费太高,还停止过一段时间的写作。”马慧娟说。
  直到2014年底,QQ好友祁国平帮助她投稿,在《黄河文学》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编辑部给寄了930元稿费,才得到丈夫老咸和村民的认可,此后,马慧娟才敢“明目张胆”地在手机上自由写作。
  泥瓦匠老咸几乎不看马慧娟的作品,但是提起了却也感到骄傲,“她从小就爱读爱写,而且从不耽误干活,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农村给了我无限创作灵感
  “带工的那个大个子男人蹲在田埂上,一边絮絮叨叨地喊着还没干活的女人赶紧干活,一边拽起衣领遮挡着自己的半边脸……
  炕头上,马慧娟轻声给邻居大姐马香梅读着《被风吹过的夏天》。这位不识字的大姐听完后激动地说:“写的就是我们干活的场景,真像呢。
  马香梅常和马慧娟搭档干活:“前两天听别人说‘印象红寺堡’微信公号专门介绍她,真给我们农村女人长脸。
  玉池村的村民、打工的回族女人,还有剪羊毛、盖房、相亲、流浪狗、红寺堡的风、雪等等,都被马慧娟写进文学作品里。6年来她按坏了7部手机,以网名“溪风”写出了40余万字的作品。
  在《剪羊毛》中,她写道:我俩把羊拖到树荫下,我弯腰抓住羊的两只前腿,儿子蹲着抓住后腿,准备把羊放倒在地。他又开始嘟囔,让我慢点,把羊身子拖住,别一下把羊摔在地上……
  “鲜活的题材太多了,每一个写出来都很精彩。”马慧娟说。
  马慧娟是典型的勤劳回族妇女,她总是在忙完家里家外的活儿之后,才开始拇指上的创作。马慧娟又是倔强的草根作家,每天都想写、都要写,有时候晚上只能睡四五个小时,挤出时间写。“我不图什么,就是想把抓人心的人和事写下来,我想发掘回族妇女眼睛里、生活中那些积极向上的东西。”她说。她笔下的回族妇女,“没有人抱怨生活,每天揣着一个梦想去劳作,每天都盼着明天会更好”。
  红寺堡区文联主席傅国胜说马慧娟是他们重点关注的草根作家之一,“因为身份的特殊性,马慧娟把生活体味得比较透彻,所以写出来的东西能打动人。
   讲讲回族农村女人们的故事
  一位湖南的大姐3年来每年为马慧娟充1000元话费,只因不想她“怕付不起流量费而不敢写”;一位江苏网友给马慧娟寄来2部手机,只因她手机坏了一个月没有在QQ空间更新作品;还有网友给马慧娟寄来各种各样的书籍,只因她说“这里借书比借钱难”……
  在网络世界里,她的思想得到了认可,情感得到了共鸣,这支撑她坚守一个文学梦。
  对于马慧娟来说,2015年是收获的一年。她有四篇文章发表在宁夏最重要的文学刊物《黄河文学》和《朔方》上,还有十几篇发表在其他刊物上,收到3000多元稿费。“每一篇文章发表出来,我都在QQ上告诉网友,也会把样刊寄给一些网友,这是我唯一能回报他们的。”马慧娟说。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溪风创作的源泉和灵感。”“溪风你真棒!”“西北的女子,历尽风沙洗礼,练就一身的顽强与执着!”……在马慧娟的QQ空间里,这样的鼓励随处可见。
  “我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全靠他们的精神鼓励和物质的支持。”马慧娟说,她要把《农闲笔记》和《熬煮的光阴》两个散文系列写下去,等积累更多的写作经验后再去构架小说《罗山脚下的女人》,讲讲西北回族农村女人们的故事。
  这个从未离开过宁夏的女人,怀揣这样一个梦想:“想有一天能自由地行走,希望有一天能通过写作走出这片黄土地去看看。
  “我猜江南的春天必是满眼的柳绿花红、草长莺飞。远山近树掩映在细雨迷蒙里,似一幅苦心临摹的山水画,若撑一把雨伞漫步其中,人的心该是怎样的清新和陶醉?”马慧娟在《行走在春天的风里》这样写道。
  (据新华社银川3月7日新媒体电 记者 马俊 艾福梅)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