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校园小传承人

08.05.2015  11:48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民俗文化异彩纷呈,许多优秀的传统民俗急需传承与发展。如今,随着传统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用黄泥胶捏成的“泥哇呜”、回族踏脚舞等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在包括银川十八中等西夏区多所中学里生根发芽——

    “呜呜呜……”4月23日,当记者来到银川十八中时,七年级(2)班的20名同学们,正在音乐老师马娟娟的指挥下,专心地练习着“泥哇呜”演奏技巧。如今,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课堂,孩子们的指尖在小小的“陶俑”上灵活地“按动”,奏出了一个个悠扬的音符。

    其实,“泥哇呜”的形状类似于埙,通体用黄胶泥捏制而成,是流行于宁夏西海固一带的回族传统民间乐器。这一项目也于2005年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传承艺人的不断流失,“泥哇呜”濒临灭绝。直到与第十八中校园结缘,才让这门绝技焕发了新的生机。

    2013年学校聘请了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传人‘泥哇呜’传人杨达吾德作为校外辅导员,手把手地传授孩子们制作方法和演奏方式。如今,杨达吾德已经在银川十八中培养了500多名集制作、吹奏技能于一身的“小传人”。“学习起来很容易上手,我特别喜欢。”今年刚上七年级的张敏妮说。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十八中在七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课,每周进行一课时泥塑和吹奏培训。同时,今年学校还正在编制校本教材,为学生全面解析“泥哇呜”的由来以及演奏技巧。

    事实上,不光是银川十八中,如今,在西夏区兴泾回民中学中,身着穆斯林传统服装的学生们,正在体育老师王晓明的指导下,踏歌起舞。兴泾镇是一座由泾源县等地区移民组成的乡镇,回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98%。流传于宁夏泾源县香水镇园子村的回族踏脚舞,是一种集民间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项目。为此,兴泾回民中学邀请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文有,组建了回族踏脚舞表演队,让回族踏脚舞在校园中普及。

    此外,还有西夏区十四中的脸谱艺术社团,华西中学、芦花学校、西夏十五小的传统剪纸,西夏十小的苏绣,农科院小学的十字绣,西夏十一小的手工编织,以及实验小学回族花儿校本课程等,都将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形成“一校一特色”,让孩子们在实践中领略传统文化之美。(记者 孙楠)

 

  来源: 银川日报

银川经开区转型升级促高质量发展
    抢抓“朝阳项目” 形成“二期现象” 新华网
银川让土地成为农民手中“活资产”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 积极推新华网
银川市总工会启动“冬送温暖”活动
    为正在严寒气温下作业的职工送上慰问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