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非遗”闯市场“叫好又叫座”

29.05.2015  10:35
产业化发展促蝶变 商业化运作破困局
  隆德县杨氏彩塑有限公司的杨佳年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公司管理者,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氏泥塑的传承人。“公司成立8年来,修复了近千件珍稀文物塑像。”提起业绩,杨佳年颇为自豪,2010年至2013年,他曾走出宁夏,带领70多名杨家泥塑门徒复原完成甘肃崆峒山混元阁的600余尊造像。
  近年来,2500多人投身隆德非遗项目产业化开发,杨佳年只是其中之一。在保证非遗项目核心技艺和文化蕴涵完整性的前提下,隆德县不断优化文化发展图景,以市场化运作为非遗项目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驱动力,文化优势在商业化运作下转为经济效益,做到了多方共赢。该县经过拉网式普查,还挖掘出一批民间手艺传人,使毡房、皮货坊、铁艺坊、麻织坊等15种已濒临消失的民间作坊“重出江湖”。
  为激发非遗传人、民俗艺人的创作活力,隆德采取政府与民营资本共同资助的方式,选派中青年文化艺人参加全国性培训、文化展,打造文化领军人物,并为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发放补贴资金,对民间艺人评定职称、兑现补助资金。在隆德县职中,区级以上非遗项目已被列入课程,项目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定期为学生授课,使后继力量薄弱的非遗项目绽开新枝。
  “得益于对非物质文化领域的发现、梳理、保育,隆德县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诸多殊荣。”隆德县文化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县已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9项;申报完成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传承人22人。(记者 朱立杨)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