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精准施策 脱贫富民路上赋能乡村振兴

19.11.2019  11:30

  隆德,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浸润在厚重的文化之中,穿越时空长河而来。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中,精准施策、攻城拔寨,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4月2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上,宣布隆德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个喜讯,令每个隆德人振奋不已。

美丽新农村。

小村颜值高。

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

  近年来,隆德县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县之力扶志扶智,完善基础设施,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产业。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用勤劳的双手把贫瘠的土地变成致富沃土,在山川播撒脱贫富民的种子。

  截至2018年底,隆德县7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0167户39612人,减至182户698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8.5%下降至0.72%,零错退率、零漏评率,群众认可度达到97.84%。

  脱贫路上不落一户

  2014年前,沙塘镇清泉村村民王牛子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家里7口人的开销全靠王牛子和妻子外出务工支撑,一年辛苦下来所剩无几。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王牛子获得贴息贷款5万元养牛。“起初很多人没有养殖经验,县乡两级政府办培训班,给我们教养殖技术,畜牧专家手把手教我们,兽医上门给牛看病。”王牛子说,肉牛养殖业在清泉村很快发展起来。

  如今,王牛子家养牛十几头,年收入10多万元,建起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成为村里的脱贫光荣户。“如果没有政府帮扶,没有政策推着我们向前走,我们大多数人还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王牛子说。

  隆德县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全县发展全局,打好扶贫责任落实战;以精准识别为脱贫攻坚基础性任务,打好扶贫对象精准战;以增收致富为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以资金保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打好金融扶贫突破战;以志智双扶为脱贫富民的长久之计,打好内生动力提升战;以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为底线任务,打好社会保障升级战;以三个落实为精准脱贫的根本抓手,打好作风建设保卫战。

  目前,隆德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77元,建档立卡人口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现行标准,贫困户均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产业致富不少一人

  走进神林乡双村,眼前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火红的辣椒挂满庭院。

  村民李淑琴的丈夫柳国俊因脑出血留下后遗症,不能干重活,李淑琴把一家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种菜、养羊一年收入三四万元。

  今年,为了解决双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多、居民年龄大、就业增收难的问题,隆德县扶贫、财政等部门帮扶双村建立了以灯笼制作为主的“大红灯笼”扶贫车间。车间根据工艺流程分成几个生产小组,李淑琴成为包装组女工,月工资2000多元。“村里40多人在家门口打工,我和老伴的生活有了保障,还能照顾到家里的土地和牲畜。”李淑琴说。

  双村曾是2017年隆德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之一。现在,冷凉蔬菜、转移就业、草畜、旱作节水设施农业成为该村的“四大主导产业”,已实现脱贫摘帽。

  今年,双村预计加工大红灯笼5万余盏,收入20余万元,务工人员人均月增收1500元以上。双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赵安国介绍,扶贫车间帮助群众在门口实现择时务工、灵活就业,打通了群众就业增收“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隆德县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群众意愿,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普惠+特惠”原则,出台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草畜、中药材、冷凉蔬菜、文化旅游等脱贫主导产业,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各行政村组织健全且均有可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和村集体经济收入。以产业促增收、以发展促脱贫,推动贫困人口“造血”脱贫,铺就群众增收致富路。

  接续乡村振兴共建新农村

  当脱贫退出进入倒计时,隆德县已着手谋划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全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观庄乡前庄村是隆德乃至宁夏的网红“打卡”地,春季播种的田园风光、夏季万亩油菜花盛开的美景、秋季烟雨朦胧的如幻村景、冬季冰雪世界,一年四季格调迥异。

  2016年,隆德县在前庄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对村道土路硬化,拆除土围墙改建砖墙,对没有危房危窑改造的农户由政府补贴修建新房,建文化墙,动员村民种油菜。经过精心雕琢打磨,前庄村“一举成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民吃穿不发愁,上学、就医、住房有保障,致富增收有门道。

  近年来,隆德县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宜居建设,完成村组道路硬化424公里、村庄巷道硬化1257公里、田间生产道路拓宽铺砂352公里,改造危房24283户、自来水入户13099户、动力电入户2778户,建成农村文化广场8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99个,实现安全住房、自来水入户全覆盖,行政村道路硬化率和客车通达率达100%。

  生活富了,腰包鼓了,居住环境好了,隆德县群众的精神面貌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沙塘镇清泉村文明实践站成立文明实践、环境整治、矛盾纠纷调解等5个志愿服务队,本村志愿者有100多名,开展志愿服务20多次。

  “群众的精神面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村民都自愿做志愿服务。”清泉村文明实践站站长赵旭介绍,群众的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法制观念有了很大提升。

  隆德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实施精神文明建设,深化乡风文明。在各村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传达党的声音,强化政策宣传,传授致富技能。深化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推行“一约四会”制度建设,有效遏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陈规陋习,引导群众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记者 剡文鑫 党 硕 实习生 樊 帆 杜银双)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