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材料
近年来,在区、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自治区相关厅局的大力支持下,隆德县委、政府依托六盘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加大投入,推动了产业的长足发展,有效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先后荣获“自治区优质中药材基地县”、“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宁夏)中药材示范基地”和“全国农村中医药先进县”等殊荣。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一)自然资源
隆德县地处六盘山核心区,境内海拔高、光照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无污染、自然隔离条件好, 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所产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高且品质优,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领域有着特殊的功效。是“宁夏优质中药材基地县”和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之一。
一是品种多。六盘山素有“高原绿岛”和“天然药库”之称,境内分布着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三个区系的中药材90科、618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就有150多种,主要品种有:秦艽、柴胡、黄芪、甘草、铁棒锤、黄芩、盘贝母、手掌参、桃儿七、羌活、九节菖蒲、板蓝根、党参、大黄、款冬花等;药农常年采集的品种有60多种,年均采挖量大约80多吨;农民种植的中药材品种约30多种,习惯种植的品种约30多种,既黄芪、秦艽、柴胡、板蓝根、甘草、黄芩、独活、防风等16个品种;我县面积只占自治区国土面积(5.18万平方公里)的3.8%,但其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却占自治区总数(917种)的67%,是西北湿生道地中药材的主产地和发展中药材种植的理想之地。
二是蕴藏量大。我县共有野生中药材资源40万亩,其中野生中药材资源自然修复区20万亩、中药材种质资源人工修复保护区20万亩。经考察论证,野生中药材蕴藏量达4万多吨,占宁夏中药材蕴藏量(全区约44万吨)的1/10,素有“天然药库”的美称。
三是品质优良。我县周围5000平方公里内无污染、无公害,所产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高,经宁夏药品检验所检测,人工种植的三年生黄芪,含黄芪甲苷0.09%(《中国药典》规定不得少于0.04%);柴胡浸出物为18.2%(《中国药典》规定不得少于11%);二年生黄芩含黄芩苷14.6%,三年生黄芩含黄芩苷17.3%(《中国药典》规定不得少于9%);板蓝根浸出物为38.2%(《中国药典》规定不得少于25%),其有效成分含量均高于国家标准。其它品种如秦艽、党参、甘草等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高的声誉。
四是种植面积广阔。我县总耕地面积63万亩,2014年规划药材种植面积为10万亩,可供发展种植药材的面积约20万亩;退耕地面积为24万亩,现种植面积为12万亩,可发展面积约12万亩;野生中药材资源40万亩,其中野生中药材资源自然修复区20万亩、中药材种质资源人工修复保护区20万亩,已修复面积8万亩,发展空间具巨大。
(二)社会资源
一是全县发展中药材企业9家、中药材合作社20家、农民经纪人65人,种植大户120人,注册“六盘明珠”、“塞上六盘”和“隆珍杰”3个中药材商标,黄芪、秦艽、柴胡已申报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原产地认定,年销售中药材1.8万吨以上,销售收入达1.6亿元以上,产品主要销往甘肃陇西、河北安国、安徽亳州、广西、广东等药市。
二是引进广州香雪集团、浙江日普集团、大连佐源集团等优势企业,在我县建基地、搞加工、促流通;引进福建康业投资公司修建了隆德县中小企业孵化园,重点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中药材加工企业开发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等,不断提升中药产品档次,提高附加值。
三是为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县委、政府出台诸多中药材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在种植基地、加工、流通领域及市场建设方面给予资金补贴和信贷贴息扶持,大田药材直播100元/亩、百亩以上移栽田200元/亩、育苗基地500元/亩;自治区将中药材种植纳入特色产业补贴扶持范围,药材基地建设100元/亩。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通过多年的发展,筛选培育了黄芪、秦艽、柴胡为主打品种,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采取土地流转形式,推行订单种植,依托项目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示范与推广,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产量不断增加,产值逐步提升。2013年,全县种植中药材27.5万亩,其中:大田种植7.5万亩(良种繁育5000亩),林药间作12万亩,野生资源修复与保护8万亩,总产值达2.5亿元,纯收益9000多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600元以上;2014年全县规划发展中药材30万亩,其中大田药材10万亩、林药间作12万亩、野生资源修复8万亩。
(二)加工流通步伐加快。
在巩固提升中山药业、康鲜药业、国隆药材等企业从事切片生产的同时,积极扶持西北药材投资2000万元建成年产5000吨中药饮片生产线,于 2013年1月通过GMP认证,成为全区第5家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在广西玉林、四川成都、甘肃陇西等药市建立六盘山道地中药材销售点3处,培育中药材企业22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64个,培育种植大户120多人,注册“六盘明珠”、“塞上六盘”和“隆珍杰”5个中药材商标,黄芪、秦艽、柴胡已申报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原产地认定,年销售中药材1.8万吨以上,销售收入达1.6亿元以上,产品主要销往甘肃陇西、河北安国、安徽亳州、广西、广东等药市。
(三)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在培育壮大西北药材、康鲜药材、中山甘草、国隆药材等县域企业及宁夏明德、宁夏百草王、百花药业等引进企业的同时,加强与广州香雪集团、浙江日普集团、大连佐源集团等优势企业的联系与对接,引进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县注册成立了宁夏隆德县六盘山中药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拟在我县建设绿色中药产业园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有力地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示范带动种植中药材20万亩以上,年加工销售地产药材2—5万吨,实现工农业产值10亿元,上缴利税1.5亿元以上。引进浙江日普集团正在建设六盘山(隆德)道地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配置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附属机构和设施,带动和孵化一批中药材优势企业,实现由中药材原料基地向中医药产品生产基地的转变。引进福建康业投资公司修建了隆德县中小企业孵化园,重点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中药材加工企业开发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等,不断提升中药产品档次,提高附加值。目前,广东广州、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甘肃陇西等东部沿海城市和全国几大药市的企业和大户均在我县建基地、搞加工、促流通。
(四)科技培训成效初显
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科技富民强县培训、农业科技服务“110”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采取集中办班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等方式,开展中药材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收获采挖、加工营销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年均培训农民2万人(次)以上。通过有重点、有计划的培训,使种植区内的药农逐步掌握了中药材种植生产技术,建立了联系周边、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夯实了中药材产业开发的群众基础。
三、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制约瓶颈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六盘山是一座“高原绿岛”和“天然药库”。境内分布有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三个区系的主要药用植物90科618种,药用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宁夏乃至西北地区道地中药材的重要产地。隆德县地处六盘山核心区,是国家科技部批准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之一、是宁夏唯一的“优质中药材基地县”,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区位优势
隆德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端,著名的六盘山西麓,地处西安、兰州、银川省会城市中心地带,北距银川401公里,西去兰州280公里,东去西安340公里,“312”国道和兰(州)青(岛)高速公路横穿全境,中(卫)宝(鸡)铁路比肩而过,六盘山机场距县城40分钟车程,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畅通。
2、气候条件
隆德县属北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1℃,年均日照时数2432小时, 年总辐射量为122.04千卡/㎝,年均无霜期125天左右, 年平均降水量502㎜,境内海拔高、光照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无污染、自然隔离条件好,非常适宜优质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生长,已生就了大量抗逆性强、根系发达、有效成份含量高、具有较强地固土保水能力和极具开发价值的中药材,在疾病治疗、保健养生等领域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功效。
3、地貌特征
我县地貌类型分为河谷川道区、六盘山外围半阴湿区、北部半干旱区三种。土壤类型以灰褐土、黑垆土、黄绵土为主,土壤养分中等偏上,平均PH值6.8—7.2。土壤肥沃,无污染,有机质含量高,境内分布七大河流,水资源较丰富,水质经过宁夏农林科学院质量监测中心检验,铜、镉、铅、锌、汞等重金属均未检出,适宜发展中药材等经济作物。
4、资源优势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肥沃无污染的土壤环境,使得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有着丰富的种质资源优势。一是品种多样。隆德县药用植物资源种类达90科618种,占宁夏总数917种的67%,是西北湿生道地中药材的主产地和发展中药材种植的理想之地,种质资源突出、种群分布集中。目前,全县种植优质中药材27.5万亩,主栽品种有黄芪、秦艽、柴胡、板蓝根、黄芩等;搭配品种有甘草、党参、独活、防风、水飞蓟、红花、牛蒡子等;野生品种有款冬花、羌活、铁棒锤、旱半夏、盘贝母、黄精、贯众、祖师麻等150多种。二是资源丰富。境内有中药材野生资源保护与修复面积40万亩,随着生态建设的加快和中药材野生资源信修复面积的增大,野生中药材储量逐年增加,经初步考察论证,野生中药材蕴藏量达4万吨以上。三是林药间作前景广阔。隆德县现有退耕还林地24.6万亩,其中林药间作9万亩,占总面积的36%,林药间作发展空间巨大。四是品质优良。县域周围5000平方公里内无污染、无公害,所产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高,经宁夏药品检验所检测,种植的三年生黄芪,含黄芪甲苷0.09%(《中国药典》规定不得少于0.04%);柴胡浸出物为18.2%(《中国药典》规定不得少于11%);二年生黄芩含黄芩苷14.6%,三年生黄芩含黄芩苷17.3%(《中国药典》规定不得少于9%);板蓝根浸出物为38.2%(《中国药典》规定不得少于25%),其有效成分含量均高于国家标准,秦艽、铁棒槌、甘草等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高的声誉。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多年来,尽管在中药材产业开发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中药材产业投入成本较高,但项目资金少、补贴标准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二是缺乏大型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所产药材主要以原材料投放市场,产业链条短、附加值较低。三是缺乏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虽然各企业、中药材合作社、经纪人和种植大户购销相对活跃,但没有一个相对集中、有规模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各经营户均通过自己的销售渠道散量低价出售,致使全县中药材不能有效聚拢,不能形成规模,没有价格话语权,不能有效带动种植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发展。四是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创新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骨干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广大群众的技能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没有建立科学、系统的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信息滞后,种植大户尤其是广大农户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全国中药材市场供求信息。
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黄芪、秦艽、柴胡、板蓝根、黄芩、菊芋为优选品种,以甘草、独活、防风、党参等为搭配品种,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提高规范化种植水平,提升加工和研发能力,构筑市场营销体系,推进中药材产业实现量的扩张、质的提升。到2015年,使全县中药材总面积达35万亩。建立12万亩大田中药材基地,13万亩林药材间作基地,10万亩六盘山野生资源修复保护区,实现总产值3亿元以上,提供农民人均药材纯收入800元以上;引进中药加工企业10家以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个、发展种植大户和农民经纪人500人以上,建立六盘山(隆德)道地中药材研发中心、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力争2-3个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3-5个品种通过国家农产品原产地认定,不断提升“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六盘山”系列中药材品牌打造成为全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力争将隆德县打造成为宁夏第一、享誉西北、影响全国的“菊芋之乡”、“秦艽之乡”。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种植基地建设
大田规范化种植基地。每年建立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1个,千亩以上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6—10个(其中菊芋种植基地3个,秦艽基地1个、柴胡基地1个,黄芪基地1个);500亩以上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4—20个(其中菊芋种植基地10个,其它10个);每年建立千亩良种繁育基地1个,500亩以上良种繁育基地6个,百亩以上良种繁育基地10个,到2015年发展大田药材种植基地12万亩。
林药间作种植基地。每年建立10000亩以上林药间作示范基地2个、5000亩以上林药间作示范基地6个,千亩以上林药间作示范基地10个,到2015年发展林药间作种植基地13万亩。
野生资源修复与保护基地。在城关、陈靳、山河、奠安、观庄、好水等六盘山外围阴湿区,以六盘山中药材资源修复保护示范区为中心,采取围栏封育、人工补播、定向抚育、轮播轮采为主要措施,到2015年发展野生中药材资源修复10万亩。
2、加工体系建设
到2015年,力争引进2家以上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和2家以上中药保健品加工企业,年产中药饮片1万吨,加工中药材2万吨;引进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中成药生产企业1家,生产丸、散、胶囊、酊、膏、液6个剂型、100多个产品,就地加工中药材1200吨左右;依托大连佐源集团,创建菊芋果糖提取生产线,以菊芋为原料,年产菊粉(低聚果糖)3000吨,加工菊芋8万吨;引进和培育500万元以下中药材小企业8家,开展药膳、药浴、药饮和药容等功能型保健品研发和生产,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保健饮料、药用茶等产品。
3、专业市场建设
2014年底完成日普中药材专业市场建设,配置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信息发布、质量检测、分拣包装等相关附属机构和设施,力争建成便捷、畅通、规范、安全、高效的专业化批发市场,使其成为开拓销路、打造品牌、实现效益的载体。
4、研发机构建设
依托神林乡康鲜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建立的中药材创新中心和西北药材建立的六盘山(隆德)道地中药材研究所,通过技术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良种良法等,为全县提供优质种子种苗,促进中药材精深加工和深层次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开展与中药材产业相关的技术研究,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成熟配套的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增强中药材产业发展后劲,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增强竞争力。
5、服务体系建设
依托中药材产业专家服务基地和中药材科技创新团队,精心编写先进适用、通俗易懂的培训教材、资料和课件,认真制定和落实培训方案,逐级逐层培训,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至2015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300人次,培训农民经纪人1700人次,培训农民50000人次;培育中药材合作经济组织30家,培育农民经纪人、种植大户500人以上;积极开展品牌创建,争取将已注册的“六盘明珠”、“塞上六盘”和“隆珍杰”商标打造成全区乃至全国的著名商标,力争3—5个中药材品种通过地理标志认定,打造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品牌,争创全国“菊芋之乡”、“秦艽之乡”。
6、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在全县中药材种植区域开挖蓄水池30座,打井40眼,维修和衬砌灌溉渠道400公里,建设日光温室、拱棚等育苗设施,配套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架设输电线路120公里,购置农机具600台(件)等,提高避灾能力,减少环境制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五、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
充分发挥我县中药材资源优势,以建园区、扩规模、抓龙头、强科技、拓市场、促营销为总体思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培育壮大主打品种为重点,扩大种植基地面积,加强野生资源修复与保护,开展技术培训与服务,研究开发药膳、药浴、药茶等功能型保健品和文化旅游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措施
积极争取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地理标志认定和无公害认证,着力打造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品牌,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示范带动、技术推广等措施,有力地推进中药材产业开发,实现中药材产业“扩量、提质、增效”,把隆德打造成为全区第一、西北著名、全国有影响的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基地县。
1、引龙头。目前,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缺乏实力雄厚、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为此,要在协调服务好县内西北药材和已引进的中山药业、康鲜药材、香雪集团、日普公司、大连佐源等企业的基础上,紧盯国家中药百强企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通过召开展览会、推介会等形式,不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力争引进区内外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来我县投资置业,发展中药材产业。
2、建基地。采取“公司+协会+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积极推行“订单种植”,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在渝河流域的城关、沙塘,甘渭河流域温堡等乡镇以黄芪、秦艽、柴胡、菊芋、甘草为主打品种建立大田规范化种植基地;以清凉河流域万亩菊芋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为核心,辐射好水、奠安等乡镇建立菊芋种植基地;沿六盘山外围阴湿区山河、陈靳、观庄等乡镇以秦艽、柴胡为主打品种建立林药间作示范基地;使全县中药材实现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同时加强与中国药用植物研究所、宁夏大学、宁夏药检所、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推进产业科技进步。
3、拓市场。在充分发挥已建成的118个农村信息服务点、20个特色优势产业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站和全区农业科技服务“110”作用的基础上,建立隆德县中药材宣传销售网站,全面掌握中药材的市场供求信息和价格,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提供优惠政策、加强服务协调等措施,学习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甘肃陇西等药材专业市场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建立隆德县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全力打造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品牌,扩大影响力,增强竞争力,提高知名度,使隆德县成为立足宁夏、辐射周边的优质中药材集散地。
4、带农户。我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最终要通过努力,示范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群众来参与,并成为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所以我们将通过专题培训、现场指导、观摩学习等各种培训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努力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共同推动全县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总之,到2015年,全县中药材总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人工种植25万亩(大田种植12万亩,林药间作13万亩),野生资源修复与保护10万亩,总产量达到3万吨以上,总产值达3亿元以上。培育1—2家大型精深龙头企业,引进5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建设1个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和1个中药材研发中心,中药材初加工率达到60%以上。使中药材产业科研实力明显增强,良种繁育和规范化种植技术全面推广,科技服务水平不断增强,野生濒危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市场信息体系和贸易流通明显改善,年均提供农民人均药材纯收入800元以上。
六、扶持措施建议
(一)重点扶持中药材大型加工企业建设。鼓励和扶持县内外龙头企业,修建加工厂,从事中药材精深加工,研究开发药膳、药浴、保健饮料、药用茶等产品,拓展中药材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二)其次加强中药材贸易体系建设投资。修建中药材交易市场,建立集贸易、物流、信息平台、种子种苗供应、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中药材商贸中心。
(三)加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投入。重点加大中药材种子种苗繁殖圃建设投资,其次增加种植基地补贴(大田种植、林药间作、野生资源修复保护),增强农民种药积极性。
(四)增加中药材技术培训金费。重点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采取培训学习、外出观摩考察等措施,提高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增强服务能力。其次加强农民种植技术培训,使全县每户农民都掌握所种植中药材栽培、田间管理、采收等全程技术,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闭 电子商务管理
全国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分析系统
电子商务专栏 关闭 中药材流通追溯
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中药材流通分析系统 关闭 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
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
商务部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补助管理 关闭 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全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管理信息平台
汽车贸易管理与汽车市场
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
药品流通行业管理
生产资料流通
商贸流通行业统计
重点流通企业监测
中药材流通分析
商务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关闭 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农产品贸易
全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管理信息平台
农副产品价格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