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镇奏响“双富”进行曲

19.03.2016  10:10

  在来闽宁镇之前,他们从未走出过大山,也未曾敢想有一天学一门持家手艺,闯出一片天。如今,这些昔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闽宁镇这片沃土上,他们做到了。

  作为闽宁协作共建生态移民村的起点,1996年至今,闽宁镇已然从荒滩戈壁转变为现代化的生态移民示范镇,来自贫困山区的农民搬迁至此,融入大山之外的新生活,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今年,以闽宁合作20年为契机,银川市加大闽宁镇建设力度,开展以“富口袋、富脑袋”为主要内容的“双富”活动,这一“内外兼修”的扶贫招式,带领着闽宁镇移民们踏上充满希望的致富路。

   富口袋培训班里的“半边天

  “面要反复揉搓,做到手光、面光、案板光。”3月9日,闽宁镇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教学班里,中式面点教员现场演示着拉面的制作方式,学员们有的记录着要点,也有摆起动作跃跃欲试的,学习氛围浓厚。

  在这个50余人的教学班里,多数为女性。拉面制作消耗体力,不一会儿,她们额头已渗出汗水,即便如此,她们还是一遍遍地练习着,希望对技能的掌握更成熟些。

  从西吉县移民来闽宁镇的郭红娟听说镇上要开培训班,高兴得不得了,“家门口就能学技能,真是个美事儿。”郭红娟计划学成后开家拉面馆,一改“面朝黄土背朝天,围着锅台孩子转”的农村妇女形象,让日子红火起来。

  在闽宁镇园艺村,学艺的热潮也不减。3月10日,20多名妇女围在村部,跟着美发师傅学手艺。她们中有的已年过半百,有的是刚满二十岁的小姑娘,年龄没有阻碍她们创业的激情。“我相信凭着自己的努力,会越来越幸福的。”学员王虹开心地说。

  据悉,“双富”工作开展以来,闽宁镇参与枸杞、葡萄种植,牛、羊、兔养殖技术培训的村民达500人;学美容美发、中式面点的1000人;300余名妇女学到各种手工技能……通过培训学习,移民们提高了发展意识,争做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移民。

   富脑袋村干部的“电商梦

  村民富不富,全看村干部。

  “叮咚叮咚……”在电商培训课上,传来了清脆的阿里旺旺信息提示音。教员详细地为学员们示范网络销售枸杞的过程。“敲几下键盘,枸杞就卖出去了?”发问的学员是闽宁镇福宁村村委会主任吴天勇,他这次来是带着任务学习的。“村里有113.39公顷枸杞地,往年要么是被贩子低价收购,要么就是销路窄卖不掉,全村人都发愁。”吴天勇说,卖枸杞成了他的心事,琢磨了不少办法,但效果甚微。眼下恰逢闽宁镇开展“双富”工作,这让他嗅到了发展机遇,萌发了带动全村做电商的设想。

  “闽宁镇的枸杞是特色产业,以此发展电商大有可为。”让福宁村插上互联网翅膀,让村民们网上掘金,这是吴天勇的致富梦,也是福宁村的致富梦。吴天勇说,学成后打算在村上成立枸杞合作社,打造一个电商服务站,把线下枸杞批发和网络销售结合起来,让闽宁镇的枸杞走向全国,让更多村民从中获益。

  “怎么让枸杞做出品牌?”“听说开网店易、守店难,怎么提高关注度?”……培训班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吴天勇像个学生,不断地提问和学习,着手构建着福宁村电商发展的蓝图。       

   双富”工程让扶贫“”在根子上

  脑袋富了,思路才能开阔,眼界才更高远,口袋才能鼓起来,生活才能真正殷实起来。移民培训,扶上马,送一程,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好在,像闽宁镇移民一样怀有一颗进取之心的人从山区来到了银川,在他们眼中时时闪烁着对知识、对新生活的渴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心系移民,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帮扶移民致富。

  从今年起,我市将在移民地区开展“双富”活动,因村定策、因户施策,将在已有种草养畜、设施农业等基础上,科学制订村级特色种养殖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投入小、见效快的肉(毛)兔养殖,红树莓、食用菌、光伏大棚种植等项目,通过产业发展脱贫近万人。同时,重视贫困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将分类建档、分类培训,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龄段、知识层次的人群进行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扶持和培育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通过培训和劳务输出脱贫1万人。

  “通过一系列培训,我们希望全市广大移民不仅能提高收入,也能转变理念,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银川市扶贫办扶贫培训主管李莎茜说,我市教育、民政、科技、旅游、文化等部门也将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在基本公共服务资金和项目上向贫困村倾斜,加大贫困村扶贫力度。银川市将最终实现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瞄准36个贫困村、2.7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让他们的“脑袋”和“口袋”都富起来,全力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记者  范晓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