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油田采油三厂一线员工素描:坚守奉献写初心

16.12.2018  17:03

  新华网银川12月16电(于晶 张雅敏)一位党员,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日复一日地坚守,演绎着一名普通石油人的精彩;

  一位女工,舍小家,顾大家,用执着的追求、炽热的情怀,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对夫妻,几十年如一日,信守着最初的诺言,默默守护旷野上的“油孩子”……

  这就是长庆油田采油三厂的一线工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也没有引以为傲的丰功伟绩,却用一个个平凡的故事,书写着石油人不平凡的坚守与奉献。

  一名党员的荣耀

  2018年11月13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盛大开幕,展览期间,一张长庆油田采油三厂石油工人正在抽油机前挥舞管钳认真工作的照片,吸引了现场大批观众的目光。这张照片迅速爆红石油“朋友圈”,并成为70000名长庆石油人共同的骄傲。

  照片上的石油工人名叫杨映武,采油三厂一名普通看井工。他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在同事和领导眼里,这名48岁的汉子却是一位响当当的专家和模范。

  工作15年来,杨映武驻守过的井场有十几个,每个井场都是大家公认的“样板间”。他不仅很能吃苦,还善于动脑筋。他潜心琢磨油井养护和井场维护本领,探索出根据季节变化、时间变化、土壤含水不同采取不同方式修整、维护井场的办法,简单又实用,被油田总结为“杨映武井场四时管理法”推广运用。

  得知自己的照片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消息后,质朴与憨厚的杨映武既激动又兴奋。照片拍摄于2014年,地点是采油三厂虎狼峁作业区柳三注中心站柳120-25井。新华社记者前来实地调研,看到平整的井场、一尘不染的井口、笔直如线的防洪埂,禁不住向杨映武树起了大拇指,并迅速抓拍下了老杨工作的瞬间。

  最近5年间,长年以油井为家、与大山为伴的杨映武打造的标准化井场,先后接待观摩团近百次,参观人数达千余人。而每次面对同事和来访者的赞誉,他总是谦虚地说:“我是一个采油工,更是一名党员,踏踏实实把工作干好是本分!

  一位女工的“芬芳

  “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没有兰花的艳丽,却心怀兰花的不凡,对工作近乎痴迷,待员工如同姐妹。她,就是靖安油田郝坨梁采油作业区石油女工陈向莉。

  参加工作18年来,虽然自己的工作岗位数次调整,但是陈向莉为祖国献石油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她扎根陕北深山,无私奉献,曾先后荣获长庆油田公司“劳动模范”、采油三玫厂“巾帼建功能手”“优秀班站长”等荣誉。

  2004年,陈向莉出任郝坨梁作业区盘六女子接转站站长。靖安油田是一个开发时间较早的老油田,油田典型的特性加速了外输管线的腐蚀,管线发生破裂的事时有发生,安全也是身为站长的陈向莉头脑中绷得最紧张的一根弦。

  有一次,站里的热水循环泵突然发生故障,而当时的天气异常寒冷,如果热水不能够循环,站内的原油不能及时外输,还会导致员工宿舍内的暖气温度骤然下降。陈向莉不顾夜班后的疲惫,火速奔赴现场查找故障原因,并及时倒流程,维修泵……经过4小时奋战,泵终于修好了,生产恢复了正常,可是她的手脚已经冻麻木,干裂的嘴唇上一道道血口子都结成了黑疤。

  陈向莉不仅勇挑工作重担,而且善于担当。在担任盘六女子接转站站长期间,她认真归纳总结站内标准化操作程序,整合形成了一套独特有效的员工培训方法——女子站标准化操作“四学法”,即向最高的“标准”学,向最佳的“实践”学,向最好的“老师”学,向最优的“先进”学,使员工获益匪浅。

  在她的带动下,盘六女子接转站先后涌现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联委员苏兰芳、赖雪峰、杨利萍等一批技术能手、岗位明星,接转站多次荣获采油三厂“数字化标杆站点”“模范班组”。

  传递关爱,把无尽温暖撒向井区站点;倾注亲情,在荒凉大山描绘最美画卷……陈向莉不光是工作中的行家里手,还是井区的“知心大姐”,她总是把员工疾苦、需求写在笔记本上,深记在心里,尽全力相帮相助。

  女工胥丕玲因患重大疾病导致家庭困难,陈向莉第一时间反映给作业区工会,给予重大疾病救助申请。经作业区多次帮助后,胥丕玲病情好转,她握着陈向莉的手感激地说:“不论在岗位还是在家,你总是有求必应,真心谢谢你。

  真心融入火热的石油事业,诚心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陈向莉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也用自己的青春展现出了当代巾帼女将搏击油海的风采。

  一对夫妻的守望

  回首转战陕北大山深处的20余年时间,王万洋、苓红喜夫妇满怀感慨。正是他们把柳85-41增压站视为温馨小家精心呵护,这个小站曾多次被评为“十佳班站”。

  每天清晨,当第一抹阳光撒向井场时,他们就已经开始憋压、输油、落实单量、抽油机的保养……夫妇俩相互提醒,严格按照标准化操作规程操作,所有工作都开展得熟练有序。

  陕北的风很大,而且吹起来没完没了。但无论什么时间,柳85-41增压站都像是刚刚才打扫过,值班室设备铮亮、干净整洁,各种标识牌横平竖直,现场没有一处跑冒滴漏。

  在深山井站相守相助20余年,让王万洋、苓红喜成为一对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但是,作为基层中心站一名监控岗员工,苓红喜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心站管理制度》,即使对自己的丈夫,也敢于挑骨头、动真格。

  曾经有一次,苓红喜在监控视频中发现,王万洋工衣袖口没系好就准备开始抽油机皮带更换作业,她不仅立即通过井场语音功能喊话予以纠正,还在当晚碰头会上进行了通报。“这可是你老公,就不能网开一面?再说了又不是什么大事……”面对同事的善意相劝,苓红喜的回答掷地有声:“对待安全工作,不能有丝毫的大意,我在岗一分钟,就要尽职60秒!

  王万洋、苓红喜夫妇,只是采油三厂众多“夫妻”石油人中的一对典型。在采油三厂共有300多对夫妻工作在油区井队或站场,他们常年坚守在深山大漠,舍小家、顾大家,共同守护“油娃”,已成为石油生产一线颇具特色的亮丽景线。

  一个家庭的传承

  在长庆油田,有很多家庭三代人扎根油田一线创造,他们将同一种印迹,深深在留在了祖国不平凡的石油史中。王珊一家祖孙三代,就是其中的典型。

  谈起上世纪70年代陕甘宁石油大会战,82岁的王选贤至今记忆犹新。老先生说:“当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帐篷,到处是风沙,现场干活的小伙子们脸上崩得全是血口子……虽然条件极其艰苦,但大家充满了干劲,都说要好好干,开发出一个大油田!

  作为祖国石油事业的第一批开拓者,如今,像王老先生一样的第一代长庆石油人都年事已高,青春岁月永远留在了纪念册的黑白照片中,但是,他们的开拓进取的精彩故事和无私精神,却依然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子承父业,1984年,19岁的王德森从父亲的期望,选择了加入石油人大军,成为家中第二代长庆油田人。他从内心深处认为,回到油田上继续父辈的光荣事业,本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王德森年轻时在修井队工作,爱跟孩子聊工作上的成绩,哪怕是取得一点点小的进步,都能令他高兴好长时间。如今人到中年,也临近退休,但作为第二代长庆石油人,亲身经历了油田事业大跨步,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油田的巨大变化,他感到无比自豪。

  今年23岁的王珊是这个家庭的第三代油田人,也是长庆油田的一名新兵。从小耳濡目染,她一直对爷爷、爸爸口中的石油人这份自豪的职业充满好奇,在经历了读大学、外地工作后,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了油田。

  2018年2月,王珊通过招工成为盘古梁采油作业区一名采油工。临行前,爷爷、父母不停地对她嘱咐:“不要怕苦,咱石油儿女不能怕苦。”尽管一切才刚刚开始,可是在年轻的王珊眼里,今天的油田早已不是父辈们口中的模样,方便整洁的宿舍、菜品丰富的食堂、数字信息化的作业、自动化的监控设备……全新的油田面貌,让她对这份工作充满希望,对这份事业无限憧憬。

  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以苦干实干的精神,以青春的名义在荒山沙漠中砥砺前行,让石油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这,便是49年来长庆石油人的坚守与奉献。(完)

长庆采油三厂:从“人工管控”到“最强大脑”
  新华网银川12月16日电(夏文娟 于晶)在人工新华网
长庆油田采油三厂:绘就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绘就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长庆油田采油三新华网
长庆采油三厂浓墨重彩书写社会责任
  新华网银川12月15日(于晶 付冰)在美丽的“新华网
长庆油田采油三厂:聚焦宁夏舞“油龙”
  新华网银川12月15日电(强瑞华 付冰)40多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