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雷锋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做自己擅长的“雷锋”

05.03.2016  09:55

  资料图片

  去年8月,随着“志愿银川”平台的上线,“互联网+”学雷锋模式在银川应运而生。大批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在彰显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魅力的同时,也为银川的志愿服务开辟了新领域,让“人人可以当雷锋”“服务私人定制化”成为可能。

  据了解,目前,全市已有注册志愿者19.8万人,志愿者团队911个,共组织志愿者活动1.56万次,累计服务时长达48万小时。仅近几日,全市累计开展各类“学雷锋”活动520余项,参与人数达1.6万余人次,志愿者的行动让雷锋精神传遍银川的每个角落,他们的爱心让整座城市充满了温暖。

   1  发挥特长服务市民

  “以前学雷锋纪念日,很多人想做好事却不知道去哪儿报名;社区需要专业的志愿者,又不知道去哪儿招募。现在只要登录银川志愿服务平台,或者关注‘志愿银川’微信公众号,这些问题就都可以解决了。”银川团市委志工部负责人初晓告诉记者。

  大学生志愿者张京菲想在雷锋纪念日期间,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前两天,张京菲就在网上正式注册成为一名志愿者,“网站上关于法律宣传和咨询的志愿服务非常多,我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了离学校较近的西夏区文昌街长城须崎社区进行服务,做自己擅长的‘雷锋’,我认为更有意义。

  “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志愿服务,这不仅需要一颗热衷于公益的心,还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业余时间。”西夏区文昌街街道办主任何曼丽说,“根据网上发布的信息,志愿者可以根据特长加入服务队,分别负责自己的工作,如此一来,再也不会出现一位老人一天接待好几拨志愿者的情况了。

   2  服务与需求不再有距离

  家住金凤区森林半岛的刘奶奶,去年被诊断出慢性肠胃炎,由于儿女不在身边,她感觉心理压力很大。治疗期间,她通过网上志愿服务平台,结识了大学生志愿者古丽。古丽不定期上门照顾刘奶奶并陪她聊天,老人的心情好了许多,病情也有所好转。

  兴庆区燕依园市民服务站开展学前教育及书法培训活动,通过网上发布,立即吸引了很多“书法老师”。开课以后,社区的很多空巢老人们有了兴趣爱好的寄托,心理压力得到了缓解,业余时间有了爱做的事情。燕依园市民服务站工作人员翟晓霞说,“通过网上精准的志愿服务对接社区群众需求,实现了社区志愿服务与居民需求零距离。

  近期,金凤区南苑社区部分居民提出,需要关于医疗方面的咨询。然而,该社区没有此类医疗资源,于是,社区工作人员把居民的服务需求发布在互联网上。多家志愿者服务组织看到后主动联系社区,并决定3月5日当天为该社区居民开展义诊和咨询服务。

  “互联网+学雷锋模式盘活了潜在的社会资源,让诸如学雷锋纪念日这样集中的志愿活动开展得更好,避免不必要的信息损耗。”银川市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王伟告诉记者,银川市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整合网站、微信和QQ等载体,打通志愿服务线上线下瓶颈,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与重复,使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组织能够借助服务网络,达到志愿资源配置最佳化,服务效用最大化。

   3  常态服务让点滴汇成大爱

  近期,在银川步行街上,一个个“雷锋侠”向群众演示如何开展网上学雷锋活动,并向市民发出学雷锋倡议,引导群众现场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在网上注册志愿者,吸引了大量群众现场参与。

  在各社区,银川市文明办、团市委搭起了“微心愿”许愿墙,引来周边众多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参与,“我想有把自己的吉他”、“我想要个新书包”、“我想吃到甜甜的生日蛋糕”、“我想给爸爸一件厚棉衣”……孩子们纷纷晒出了自己的“微心愿”,看到一双双满怀期待和期望的眼睛,前来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们纷纷伸出援手,将孩子的们心愿一个个领走兑现,努力满足着孩子们的心愿。

  记者还了解到,社区里的“友善之墙”也纷纷亮相,吸引广大市民将自家不穿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后整齐地挂在了墙上,以供那些有需要的人可以随时取走。“四点半雷锋课堂”、雷锋医护志愿者服务队、义务义诊无不展现着雷锋精神的力量。部分社区还办起了“草根雷锋”表彰暨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启动仪式,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学雷锋的行列,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网络是志愿服务的新平台,不会只局限在学雷锋纪念日当天。”王伟介绍,目前银川市各县区都已建立了志愿者网站,并以此为载体开展律师、按摩师、医生进社区等活动。

  记者  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