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街头现“埋儿奉母”的公益广告

21.01.2015  18:24

  银川新闻网讯(记者 杨杨)去年10月份,安徽省六安市街头一则“埋儿奉母”的公益广告引发争议,甚至被批判为“愚孝”。

  1月20日晚10时,银川网友@一半天堂里的飞鱼 发布了一条微博,里面有一张“埋儿奉母”的公益广告图片,指出这则广告就在BRT银川商城站内。

微博截图

  记者了解到,银川的公交站宣传栏大多都设置了公益广告。包括最美银川人、优秀书画作品、“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中,除了“百里负米”“卖身葬父”“卧冰求鲤”等大家较为熟悉的典故外,也包括“埋儿奉母”、“刻木事亲”等生僻典故。

  1月21日,记者来到BRT银川商城站,看到站内的公益广告栏设置了“埋儿奉母”、“涌泉跃鲤”等多则“二十四孝”的故事,均配有插图。

正在阅读故事的市民 记者 杨杨 摄

公益广告“埋儿奉母” 记者 杨杨 摄

  在“埋儿奉母”的广告插图上,画着一名男子正拿铁锹在树林里挖坑,一个妇人抱着小孩站在一边。这则典故的大致意思为:因为家庭贫穷,丈夫害怕有了儿子后不能侍奉老母亲,于是决定挖坑将儿子活埋。

  “都是做母亲的,不可能那么狠心,谁舍得自己的孩子?”正在等公交的张大妈看完故事后说,哪怕自己少吃一口,也不能把孩子饿着了。

  市民姜女士表示,等车的时候经常会看这些公益广告,但部分公益广告的内容感觉有些“落伍”,“这事儿在现在不可能发生。

   链接

  典故“埋儿奉母”出自《二十四孝》。晋朝的郭巨原本家境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留给弟弟,自己独自供养母亲,对母亲极为孝顺。后来家境渐贫,妻子生了一个儿子,郭巨担心为了养儿,不能很好地侍奉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却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郭巨挖坑时,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原来是上天感其孝道,奖励他的。从此他的老母幼儿都得到照顾。

  鲁迅曾评价称:“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银川经开区转型升级促高质量发展
    抢抓“朝阳项目” 形成“二期现象” 新华网
银川让土地成为农民手中“活资产”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 积极推新华网
银川市总工会启动“冬送温暖”活动
    为正在严寒气温下作业的职工送上慰问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