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稻渔综合种养推动农业华丽转身

26.08.2020  13:43

  从单一种水、玉米亩产值只有七八百元,到稻渔综合种养一地多收、亩产值提高到两三千元,再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等模式加快推广,实现“千斤稻、千斤鱼、万元收”。近年来,银川市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创新种养模式,走出了一条为乡村振兴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地两收:稻渔共生的2.0版本

  接近9月,吴英平在3000亩稻蟹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投放的蟹苗将迎来成熟期,预计可实现年产值700万元,增收300万元。“明年,我计划流转2万亩土地,发展稻蟹、稻虾、稻鱼、稻鳖、稻鳅等模式,加快推广一地两用、节本增效的高效农业模式。”吴英平说。

  2016年,贺兰县立岗镇永兴村农民吴英平返乡创业,流转300多亩土地进行传统种植,一年下来经济效益甚微。2017年,恰逢银川市和贺兰县农业部门上门推广“宽沟深槽”稻蟹综合种养技术,吴英平放手一试。2018年,他流转的560亩地光螃蟹的纯收入就有25万元,水稻纯收入10万元。如今,吴英平已带动周边15户村民流转土地4000亩实现增收致富。

  2018年以来,银川市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抓手,持续开展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探索出具有银川特色的“宽沟深槽”“稻田镶嵌流水槽”“陆基生态循环”等4种“设施养鱼+稻渔共作”综合种养技术新模式。“宽沟深槽”储存了稻田25%以上的多余用水,沟槽中养殖的鱼虾蟹在稻田里的活动替代了40%以上的农药,设施里鱼类的排泄物替代了60%以上的化肥,稻田又成为设施养殖尾水的生态净化器,很好地解决了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稻种植面源污染的问题,提升水稻和水产品品质,亩产达到了千斤稻、千斤鱼,让土地收益翻番。

   一水多用:稻渔综合种养的3.0版本

  8月25日,在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光明渔村的观光塔上,记者看到,四周桥廊环绕,水面波光粼粼,鱼儿不时跃起。数组宽5米、长22米、深2米的流水槽,在2个泵的作用下,水流加速推进,鱼儿始终处于“奔跑”状态,污泥、粪便等被强吸、沉淀、过滤后排入旁边的稻田,提供微生物给螃蟹,也为稻田提供有机肥。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石伟告诉记者,每一组流水槽养殖着2.5万公斤草鱼,产值在30万元左右,比同样面积的鱼塘产量高3至4倍。围绕水槽打造的观光点及其他配套设施,节假日吸引了许多市民自驾来捉鱼、游玩。这种“陆基生态渔场构建技术”,为打造稻渔综合种养3.0模式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银川市联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院所,针对稻渔综合种养“瓶颈”性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模式创新、技术指导服务,攻克了集成熟化田间工程改造、水稻旱育稀植等9项关键技术。与上海海洋大学联合,在全国首度创新“生态陆基渔场”养殖系统,让化肥、农药、分别减少30%,水综合利用率提高80%。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管理科科长武竞告诉记者,根据多年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测产和效益分析,较单种水稻亩均增收1090至3500元,是单种水稻的3至8倍;实施“流水槽+稻渔共作”综合种养,亩产值达到1.5万元,亩利润4000多元,是单种水稻效益的12.5倍。(记者 徐佳敏)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