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救助站代养背后的故事

10.03.2015  10:07

  如今兄妹俩一日三餐有“爱心爸妈”负责。

  3月6日,本报刊发银川市救助站首次代养一对困难兄妹的报道后,许多读者不禁心生疑问:救助站还有这样的职责和功能?工作人员还负责接送两个孩子上下学?他们生活得好不好?代养究竟是咋回事?3月9日,记者来到银川市救助站一探究竟。

   小兄妹迎来新生活

  走进银川市救助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映入眼帘的是温馨的环境。在这里,工作人员为小康、小露(均为化名)兄妹俩准备了床铺、书桌,还有彩笔、字典等学习用品,而且两个孩子有了新鞋、新衣服。

  “为了更好地照看两个孩子,我们专门安排了3名工作人员24小时轮班看护,保证两个孩子每天的早中晚三餐和4次上下学接送,以及家庭作业辅导、日常生活看护。”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兄妹俩被接来前,工作人员不仅为他们办理了转学手续,还购买了新学校所需的教辅书籍、校讯通电话。

  小康在之前的小学里,学习成绩优异,转学前还是班里的班长,现在两人已适应并喜欢上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银川市救助站站长唐继虎说,现在两个孩子生活很有规律,救助站决定先代养一年,以后视情况再定。

   并非首次救助未成年人

  银川市救助站代养小康、小露兄妹尚属首次,但记者采访得知,从去年至今,该站不断加大救助市内困境未成年人的力度,不再单单是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去年5月,银川市救助站联系兴庆区、金凤区教育局开展“六一接送流浪孩子回校园”活动,向兴庆区四小、回民实验小学、金凤区亦龙小学、曼新小学等23所小学的贫困学生发放200套书包等学习用品。

  今年年初,救助站工作人员还对西夏区西花园路街道办事处的小龙(化名)进行了救助。小龙2012年跟随父亲从甘肃来到银川,父子二人租住在西夏区丽园小区,父亲平时主要靠揽一些水电暖维修的活计养家糊口,生活窘迫到连每月200元的房租都交不起。平时,更是无暇照顾儿子,也无法辅导孩子的功课,小龙常常一个人在家。小龙每天中午放学后都不回家,总是买个饼子吃、找个遮风的地方休息,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得知小龙的情况后,我们立即联系西花园路街道办事处,为小龙找了小饭桌,每月支付600元为他提供一日两餐及功课辅导。”工作人员介绍,这也是救助站救助困难未成年人的一种方式。

   只要符合条件,就会代养救助

  唐继虎介绍,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救护保护的实施方案,明确规定民政救助部门对未成年人的救助必须做到“托管用、救急难”。2014年6月,自治区民政厅根据《国家民政部关于开展“救急难”工作试点的通知》,决定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救急难”功能,有效防止遭遇急难的家庭陷入绝望无助的境地。其中,明确“救急难”的对象重点包括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高龄老人、孤儿、流浪乞讨人员及其他遭遇急难人员。

  去年7月,银川市被民政部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地区。银川市及救助站主动救助未成年人,通过转移监护权、家庭寄养、临时救助等方式对全市困境未成年人进行全方位救助。截至目前,已救助困境未成年人210余名,其中包括206名困难人员。今后如遇到符合条件的,会继续以代养的形式救助。

  唐继虎说,伴随国家及自治区民政部门相关政策的出台,银川市救助站从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延伸为对困境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下一步将起草《银川市困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实施方案》,报批银川市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施行。(周昕 樊卓妮 文/图)

用爱温暖寒冬—— 宁夏第6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成功捐献
wRX宁夏红十字会网站管理系统       深冬时节,傲雪凌霜。“90后”小伙小田用一缕冬日暖阳般的温暖爱意,给远方的小患者送去生命的“礼物”。12月15日,宁夏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小田完成捐献顺利归来,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