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打造新的文化高地

09.03.2016  09:36
书香银川大讲堂。记者  郎凯  摄  

  生活在银川,你就会发现,这里文化活动周周办,读书日月月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已经融入到城乡百姓的日常生活,书香溢满湖城。近年来,我市加大投入,形成“政府倾心搭台、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让文化事业四面花开,进一步提升银川文化的影响力——

   乡间遍开艺术花唱响农村新生活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银川市各个乡村内都锣鼓喧天,歌舞翩跹。据统计,2015年,百余支民间文艺团队走进农村演出近700场,惠及群众近200万人次。如今,送文化下乡已成为银川文化发展一张响亮的“名片”,让村民们忙中有乐,大伙都说日子越过越滋润了。

  自己排练、自己演出,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活跃着一支农民文化艺术团,他们每年都要送文化下乡近200场。这些“草根艺术家”的到来使每个村庄星光灿烂,“别看我们都是农民,可这演出的道具一点不比专业团队差。”该艺术团团长王清海幽默地说,团里的农民演员吹、拉、弹、唱,各有绝活,保准让大家一饱眼福。

  今年52岁的王清海是掌政镇一名普通农民,从小对乐器有着浓厚的兴趣,工作后每天的忙碌让他顾不上练习,但对艺术的热爱却始终不渝。“看到冬闲时村民们整天无所事事,为啥不把大家组织起来,成立个文化艺术团呢?”王清海说,当他把这个想法跟村民一说,立即得到了大伙的认可,上百个村民都跃跃欲试。王清海当仁不让,亲自担任“艺术总监”,自己搭台自己唱戏,所有的节目都自编自导自演,反映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人和事,艺术团迅速火遍各个乡镇。

  王清海还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社会新风尚等编排成说唱、小品、戏剧,不仅让团里的成员们受到教育,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看节目的人们。李师傅是艺术团的铁粉,有时知道他们在旁边的乡镇演出,还专门骑摩托车带着孩子去看。“演员们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唱出来,朗朗上口,好听还容易记。”作为团里的老演员,杨师傅也感慨万千:“去年下雪,我们送文化下乡,当时担心没人看,没想到还没开始,台下已经坐满了村民,还有不少站着的,更没想到的是,村民们竟然对我们熟悉得像自家人。每上台一个人,他们都能喊出名字,到处都是欢呼声和掌声。”杨师傅说,冲着大家这股喜欢的劲头,团员们表演得更卖力了。

  如今,王清海的农民文化艺术团已经成立了13年,有20多名农民文艺骨干,50多个自排节目。“其实,不仅仅是演出,送电影、送培训、送图书进农村,也为大家提供文化资源。不少村民反应,送文化下乡为平时相对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一抹抹亮色。同时,形成了一种团结的氛围,打架、赌博陋习不见了,现在不少人在一起,说的是文化兴趣,比的是艺术技能,不仅满足了基层文化需求,还唱响了农村的和谐新曲。”王清海说。

  记者  肖梦琪

   阅读新风尚书香溢湖城

  “书香”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而阅读则是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在过去的5年中,银川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书香银川·银川书香”,设立了银川阅读节,每月开展“银川读书日”活动,通过“党委推动、部门联动、媒体引导、社会参与”,持续推进全民阅读,取得了丰硕成果。

  点一盏台灯、捧一本好书,坐在沙发上或书桌前细细读来,是82岁的张德甫每天的生活状态。作为银川市图书馆的资深读者,从1958年来银川支边当老师后,张德甫老人工作空余便到图书馆看书,这个习惯已坚持了50多年。

  “我成长的年代物质和精神都极其匮乏,为看书有时甚至花去半个月的工资。”张德甫告诉记者,如今对他来说,看书是一件触手可得的事情,而这都得益于银川市图书馆每月开展一次的图书交换活动。“现在带上自己看过的书,再和别人的交换,又能免费看更多的书。”对于如今阅读的便利,老人很是满意。银川确立每年9月1日至15日期间举办“银川阅读节”,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六开展“银川读书日”活动,全力营造读书氛围。2014、2015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的两届银川阅读节,邀请全国著名艺术家与银川市民分享阅读快乐、诵读中华经典;80余家“十佳”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校园、书香社区、农家书屋、书香之家、阅读之星获得了表彰奖励。

  2015年,我市在全市扶持培育了一批全民阅读示范项目和活动品牌,阅读节期间,集中展示了示范活动项目。每年四月,围绕“4·23”世界读书日开展的如“你买书·我买单”等阅读主题系列活动,设立“书香银川”漂流书亭,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让市民们都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银川,人人阅读成为了一种风尚,这也离不开阅读服务网络的支持。近年来,我市围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标,建成了银川市数字图书馆,搭建了以市图书馆为总馆、三区图书馆为分馆、22家街道图书馆和156个公共电子阅览室为服务点的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管理体系,实现了图书通借通还;各县(市)区图书馆将乡镇(街道)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纳入基层图书馆分馆服务体系建设,使图书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推进“书香银川·银川书香”建设,构建完善阅读服务体系,浓浓的书香氛围飘荡在湖城银川,阅读也成为了市民争相追捧的新风尚。

  记者  肖梦琪  孙楠

   打造艺术之城迸发文化活力

  “东能看到馆藏于中国美术馆的国宝级的艺术作品,西能看到韩美林先生30余年创作的经典之作。”2015年,对银川这座城市来说,是值得记忆的艺术之年,因为在这一年,两座在国内首屈一指的艺术馆开馆迎客,生活在银川的人,足不出城就能欣赏到世界顶尖级的艺术作品。

  2015年8月8日,数百位国内外艺术家相聚黄河岸边,一起在这个收获的秋天见证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化茧成蝶。首次展出,就邀请国内的著名策展人进行布展。4个月后,银川美术馆注入了新的活力,迎来换展。“没想到这么快在这里就看到了新的艺术品,这种更新速度,实在让人惊叹。”雅昌艺术网的一位记者看过新的布展后,惊讶地表示。

  布展更新快的同时,布展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银川当代美术馆的这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担任总策划,从中国美术馆藏品中精选西部主题美术精品102件,作品创作年代跨越近百年,汇聚了诸多大师名迹。其中有吴作人《藏女负水》、张大千《松荫观瀑》、傅抱石《黄河清》、吴为山《羌族老人》、罗中立《父亲》等国宝级美术作品。

  当银川人足不出城就能欣赏到这样的国宝时,一个艺术的喜讯再次传遍这座热爱艺术的城市,那就是2015年12月21日银川韩美林艺术馆开馆。这也是韩美林继杭州、北京之后,在国内建立的第三座韩美林艺术馆。该艺术馆的藏品种类之丰、价值之高,在国内的艺术馆中亦属前列,当中不仅包括韩美林在不同时期创作的经典画作,更有他30余年来受贺兰山岩画启发创作的艺术精品。

  当艺术给银川人带来一种享受时,银川也表现出来它的慷慨,毫不吝啬地向艺术家们赠与了自己的艺术灵感。正如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所说:“看到岩画,总有一种创作的激情,让我对现代艺术的思考更为深沉,现代艺术的创作要与古老的传统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全新的路。”贺兰山岩画因此被韩美林视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

  “文化和艺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内在力量,也是深化对外开放、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沟通介质。”银川当代美术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受益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大潮,宁夏这片在中原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元文化激荡融合中生长的土地,已经发展为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合作交流的重要前台。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和精神动力。艺术家们深入西部,既从厚重的西部文化传统中汲取丰富营养,又在其中获得真切的生活感受,激发并创造出西部艺术新的活力。

  记者  张碧迁

   申遗路上掀起西夏热

  2015年是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第5个年头,也是西夏陵的申遗工作自2011年11月启动以来,在规划编制、遗产管护、考古发掘、环境整治、遗产展示等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除了申遗的硬件设施取得重大的突破外,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在央视两个频道的播出及各种西夏书籍的出版,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西夏热。

  “现在看到的1区、2区、3区、4区,有1号到9号帝王陵,已经恢复了历史的原始风貌。”银川市西夏陵区管理处副主任王昌丰告诉记者,目前,配合“申遗”工作的遗址安全技术防护工程、遗产地监测系统、遗址本体保护工程等设计方案陆续编制,西夏陵“四有”档案基础工作、西夏文物征集、遗产地基础信息数据库和西夏陵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等目前也正在开展。

  为了助力“申遗”,西夏陵进一步解决了周边农场、军事单位、农牧户多的现实难题,对3号、4号陵周边环境集中整治,整治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完成了通往1号、2号陵的游览道路及管理中心建设。根据申遗规划,西夏陵还将陆续迁建博物馆、建设遗址公园、开放更多的帝陵,让游客能够在这里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上短暂而精彩的西夏王朝。

  除了在基础建设上取得的突破外,自2015年3月大型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在央视科教频道、中文国际频道播出以来,西夏文化再次吸引了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2015年8月16日,第四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暨河西历史文化研讨会在河西学院召开,中外百余名专家齐聚一堂分享西夏学文献、历史文化、文物遗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曾经的西夏王朝重镇甘肃张掖市进一步解密“神秘的西夏”。2015年11月10日,各方专家学者再聚银川,围绕西夏陵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遗产保护等进行探讨。在此次研讨会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国家文物局将一如既往对西夏陵保护和申遗工作给予重点支持,在资金和项目上予以重点倾斜。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热播后,掀起的热量至今也未减退。2015年11月至12月,《神秘的西夏》先后获得第21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十优”作品奖、第九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人文(自然)类一等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受该纪录片的影响,宁夏大学西夏学专家杜建录教授应邀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再次解密西夏。此外,2015年编撰、出版及即将出版的《西夏通志》《神秘的西夏》《西夏王朝》《西夏史》《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研究》《正说西夏》则在为西夏陵申遗营造好学术氛围的同时,也在国内外掀起了西夏热,相关的书籍也曾一度脱销。

  记者  张碧迁

   舞台剧走进百姓家

  2015年12月26日,由银川艺术剧院主办的舞台剧《熊孩子》在宁夏人民会堂首演,温情爆笑的喜剧情结“嗨翻”全场。如今的银川人,周末不仅仅有影院陪伴,仅今年上演的大型舞台剧就有10部,甚至一些舞台剧走进企业、社区,观看舞台剧已经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

  “2015年,是银川艺术剧院改制的第5个年头,也是银川艺术剧院创排最为活跃的一年。”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闫宏新告诉记者,银川每年都推出近10部的舞台剧,其中,舞台剧《青春都去哪了》在创收40余万元的同时,也给银川的舞台剧带来了新的动力。以“最美银川人”为原型的音乐舞台剧《心灵电台》自上演以来,先后进入到社区、学校、广场等多种演出场所演出。该舞台剧讲述了小区邻里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故事,每到一处都深受大家的喜爱。

  儿童剧也异常活跃,在与市妇联合作运营银川儿童剧场的基础上,完成2部儿童剧的创作和演出,并引进4部不同类型的大型儿童舞台剧。其中,由银川艺术剧院中青影艺文化有限公司创排并改编的儿童剧《绿野仙踪》获评“第八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

  作为秦腔传承地之一,我市的秦腔一直表现着不俗的成绩。本土文艺家连摘五朵梅之后,2015年8月又艺惊上海,参演了上海第八届“东方名家名剧月”。“银川的京剧以前只是在西北有名,如今可以和大家名角们同台斗艳。”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经理李小雄告诉记者。

  银川文艺给市民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在国际性的大舞台上,银川艺术家们也赚足了眼球。在“2015君士坦丁阿拉伯文化之都”艺术节上,承担策划、编导的银川艺术剧院主创团队不仅获得了承办方、文化部的高度赞誉,还获得了75万美元的外汇收入,这成为银川实现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成功范例。

  “我们的舞台剧走出国门后,也吸引了一批阿拉伯国家的舞台人员前来学习,如今银川已经成功举办了三次阿拉伯国家舞台技术人员的培训,在培训期间,学员们把在银川学到的很多艺术节目带回了自己的国家,经过改编后,深受当地人喜欢。”闫宏新告诉记者。

  记者  张碧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