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秋粮收获基本结束总产量实现“十三连增”

20.10.2016  13:33
 

  9月20日以来的晴好天气,为银川市秋粮收获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市广大农民群众抢抓时机对水稻、玉米等秋粮作物进行收获。10月19日,记者从银川市农牧局获悉,今年银川市粮食总产量达80.88万吨,比去年增2.77万吨,增3.5%。其中小麦总产量达10.85万吨,水稻总产31.97万吨,玉米总产为37.92万吨。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三连增”。

  银川市农牧局副局长王建波告诉记者,虽受天气及国家分配给我区耗水指标减少影响,我区春夏灌农业用水缺口较大,但面对困难,银川市大力推广小麦宁春50号,水稻宁粳45号、50号,玉米先玉335、大丰30等新品种,并在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力度的同时,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及时防治小麦蚜虫、水稻稻瘟病等病虫害,确保了粮食丰收。

  “银川市不断加大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力度,高产、高效良种及配套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全市粮食生产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粮食单产水平提高。”据王建波介绍,今年银川市小麦亩产381.9公斤,增22.2公斤,增6.2%;玉米亩产为640.2公斤,比去年增47.1公斤,增7.9%;水稻亩产597.1公斤,比去年增22.8公斤,增4%。

  当日,记者在永宁县望洪镇看到,一片片金色的田地里,一台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收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当起“甩手掌柜”的农民们站在田埂上,乐呵呵地看着成熟的粮食在轰鸣的机器声中完成收割。

  “今年银川市秋收工作从9月20号开始,各级农牧部门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农户抢晴收割,组织农机作业,加快成熟作物收获进度,确保粮食颗粒归仓。”王建波说,以往,秋收工作的周期为40天左右。而在今年,银川市加大对玉米、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的推广力度,积极引导运用新型农机具,农机作业面积不断增大,加之不少种粮大户以及农业联合社采取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将农业机械投入到秋收作业中,大大的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使今年的秋收周期缩短了10天左右。

  “一个壮劳力,一天也就能收七八分地,而现代化收割机20分钟就能收掉一亩地的农作物。”宁夏永宁宏源达农机作业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保利说,公司今年种植了1000亩水稻,30台收割机开足马力作业,一周内就完成收割。“收割机除自用外,还辐射了望洪和杨和两镇大概60000多亩水稻。”王保利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银川市准备了2万余台农机投入秋收工作中,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120台、各类农机具13360台,水稻、玉米收割机1835台,目前已完成秋翻面积68.7万亩。

  随着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提高和农村燃料结构的改善,农作物秸秆逐渐变成废弃物。每年秋收工作完成后,大规模的秸秆焚烧基本已经禁绝,但零星的焚烧现象仍然存在。

  那么,除原有的粉碎还田、青贮养牛、制作生物燃料和纸张等措施外,还能否进一步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宁夏永宁宏源达农机作业服务有限公司给出了答案。

  走进位于永宁县望洪镇的宁夏永宁宏源达农机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一个车间,一台秸秆制肥机矗立在记者眼前。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它一边“”进秸秆,另一边则“”出有机肥。

  “秸秆进入机器内首先进行高温消毒、然后发酵、分解、净化、浓缩等,当所有工序完成后,有机肥也就制作好了,整个过程大约只需8小时。”永宁县农机监理站站长陈银说,这台设备可以年处理5000亩农田产生的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可年产有机肥3000吨,每吨有机肥的售价为600元。

  “这种有机肥生产模式,采用了再利用、再循环,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有效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是利用科技构建新的生态经济体系的一种手段,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王建波表示,这样的秸秆制肥机今后将在全市得以推广。(记者 范晓儒)

银川经开区转型升级促高质量发展
    抢抓“朝阳项目” 形成“二期现象” 新华网
银川让土地成为农民手中“活资产”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 积极推新华网
银川市总工会启动“冬送温暖”活动
    为正在严寒气温下作业的职工送上慰问品,新华网
银川6家银行网点受理住房公积金业务
    从“入厅”办理变“出厅”办理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