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智能化集中供热工程突出4大特点

02.07.2016  17:32

  昨日,华电灵武电厂向银川市智能化集中供热工程开工建设,我市通过ppp模式引进华电集团,以国内一流的空冷火电示范基地华电灵武电厂为热源基础,向银川市进行集中供热。那么,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怎样的技术路径,有哪些创新和特点?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我们对4台机组进行技术改造,采用大温差长距离热水输送技术和智能热网技术,建设智能供热系统。”华电宁夏分公司总经理赵晓东“解读式”地介绍,项目有四大特点:

  长距离供热。整个项目将建设供热主干线158公里,支干线及支线78公里,是国内目前最长的供热管线。管网热源输送采用大温差吸收热泵技术,在保证供热安全和供热效果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热量损失。

  穿越黄河。项目将采取盾构隧道方式穿越黄河,隧道长1000米,直径6.5米,造价约1.2亿元。“盾构隧道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投资额度大,但能最大限度保证供热管道安全。”赵晓东介绍。

  智能热网。项目采用国内先进的智能化供热管控平台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实现系统自动控制、温度智能调节、故障自主诊断、站点无人值守、数据远程监控,将有效提高热能利用效率,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供热体验。

  节能环保。“4台机组均实施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达到国家超低排放标准。”赵晓东介绍,供热项目一期可替代银川城区465台小锅炉,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0万吨、二氧化硫2.8万吨、氮氧化物2万吨。2020年二期项目全面竣工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7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5万吨、二氧化硫11万吨,氮氧化物7.5万吨。

  针对智能化热网,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该项目应用热网智能化管控平台,系统自动采集、存储、统计、分析热网参数,可对热量进行平衡、调度。同时,“个性化”供热,依据供热面积、热负荷特性、环境温度、用户喜好,对热量进行智能分配,有效维持舒适室内温度,提高热能利用效率。此外,可实现故障自主诊断,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记者  姬恒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