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城市轻放山水间

26.07.2018  13:22

 

  放眼银川,湖在城中、城在湖中、城水相依、和谐秀美。近年来,我市按照“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以宜居城市为目标,以湿地中长期规划为指导,以科技手段为支撑,通过编制规划、颁布地方性法规、实施水系连通等工程,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湿地保护体系。

  目前我市建立了国家湿地公园5处、自治区级湿地公园6处,市级湿地公园8处,湿地保护率达到了78.5%,一片片湖泊、一块块沼泽串联成片,形成了一道水不断流、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湿地生态屏障。

   实施湿地工程恢复城市湖泊水系

  7月25日,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荷花开得正艳,市民杨静趁着放假带着家人来此泛舟赏荷,看着眼前的湿地美景,她感慨地说道:“十几年前这里就是一片芦苇塘,很荒凉,谁能想到能建设得这样漂亮。

  美景并非一蹴而就,鸣翠湖的湿地公园建设要追溯到1999年,按照全市城市湖泊水系恢复工程,鸣翠湖实施了退田还湖、湖底清淤、水生植被恢复、陆生植被恢复、生态驳岸建设、防护围栏建设、主入口改造等工程,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亿元,完成湖泊清淤疏浚31.4万立方米、恢复植被100公顷。

  2011年,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凭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保存较完整的原始湿地风貌,鸣翠湖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成为继浙江杭州西溪湿地和江苏溱湖湿地公园之后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如今园内娇艳的荷花亭亭玉立、茂盛的芦苇风中摇摆,为这个炎炎夏日带来了丝丝凉意。

  然而鸣翠湖只是我市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小小缩影。近年来,我市重点建设了黄河湿地公园、黄河外滩湿地公园,实施了东南水系建设工程和西北部水系整治工程,对宝湖、月牙湖、南湖、章子湖、孔雀湖等湖泊、沼泽湿地,实施了扩湖整治、退塘还湿和水系连通等项目建设,保护和恢复了湿地面积5000多公顷,新增湿地面积900余公顷,恢复湿地植被300多公顷。

  目前,宝湖、阅海、鸣翠湖、海宝湖、黄沙古渡、鹤泉湖等7处湿地公园已经实现互联互通,一条总长158.5公里的艾依河也从南向北一路流淌,沿途接引了拦洪库、滞洪区、排水沟道,以及七子连湖、华雁湖、海宝湖、小西湖和阅海等10余个重要湖泊湿地,在城市竖立起一道集防洪、排水、生态、景观、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屏障。

   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湿地生态保护

  据阅海湿地资源管理站的监测平台统计,今年3月以来,有超过3万只的各类候鸟先后光临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其中不乏白琵鹭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越来越多的候鸟来此,也侧面反映了阅海这几年湿地建设的显著成效。”阅海湿地资源管理站站长范晓明介绍。

  在范晓明的引导下,记者参观了阅海建立的湿地生态监测系统,遍布阅海的13处定点监测点会实时将监测数据上传至系统并保存,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系统平台随时查看各个监测点画面。“这个平台对我们日常排查水源污染口,监测非法放生、垂钓和偷猎都起到了一定作用。”范晓明认为,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增湿地面积困难重重,因此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就成为了重要内容。

  目前我市已在阅海、宝湖、鸣翠湖、海宝湖、黄沙古渡、鹤泉湖等7处湿地公园,建立起湿地生态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互联网+实时监控+云端访问技术,通过远程监控,提高监测能力,同时利用监测平台软件记录、储存、分析监测数据,形成湿地生态数据库,自2015年运行以来,记录了黑鹳、白尾海雕等50余种珍稀鸟类的栖息行为。

  银川市湿地办相关负责人高鹏介绍,建立湿地数据库后,湿地的面积变化、生物品种都将实现可实时追溯,从而更好地了解掌握银川湿地的生态变化,“这对银川湿地保护管理乃至城市规划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据悉,2017年银川湿地生态监测系统还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智慧林业最佳实践50强。

  “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加强湿地水质监测、动植物监测,加大黄河湿地定位站的建设,对湿地因子开展综合监测,为全市湿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做出更多地尝试。”高鹏介绍,目前我市还计划在滨河新区建设人工湿地,通过建立包含水源、植物、鱼类在内的立体化湿地模型,实现净化城市污水的目标。

  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