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四个一批”推进精准扶贫、脱贫

18.10.2016  11:06

  银川新闻网讯(记者  姬恒飞)今年是银川市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昨日,记者从银川市扶贫办获悉,我市精准脱贫攻坚战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力争提前脱贫”的总体要求,目前精准脱贫专项行动计划正在加快推进当中。其中,在2016年、2017年两年将对全市建档立卡的2.76万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发展脱贫8800人,劳务输出脱贫8861人,教育培训脱贫2000人。

  “全市今年通过大力开展发展产业脱贫一批、劳务输出脱贫一批、培训就业脱贫一批、社会兜底脱贫一批的‘四个一批’,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截至6月底,全市今年以来实现了4200余人的精准脱贫。

  在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方面,结合移民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采取“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依托种养殖园区、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肉牛(羊)、肉(毛)兔养殖和红树莓、鲜切花、枸杞、长枣、食用菌种植等增加移民群众收入。“截至目前,全市新建红树莓产业园3个6500亩,吸纳贫困人口就业2000余人,每人实现年收入5000元左右。”该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在兴庆区规划建设1000只以上肉(毛)兔标准化养殖圈棚20座;金凤区已开工建设2个设施瓜菜扶贫产业园区,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246户入园经营,每户1栋温棚;西夏区已规划建设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建设6栋8640平方米钢结构蘑菇棚,全部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入驻经营。

  除了市辖三区,永宁县实施“4+1+1”脱贫行动,为每户贫困户托管4头肉牛,年底分红8000元;为每个贫困户分配1栋光伏大棚用于种植经营,年收入1万元以上,实施振发小型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贫困户户均年收入1万元。

  灵武市有针对性地引进11家公司(合作社),建设千头奶牛养殖园区2个,特色种植1万余亩,按照“企业+农户”模式通过务工就业、托管、入股方式吸纳贫困户参与经营管理,实现“特殊群体”脱贫产业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劳务输出脱贫一批。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积极采取“支部+协会”的模式,引导村党支部、劳务协会(公司)与发达地区、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开展劳务协作,组织移民务工,落实就业岗位、保障一户一岗,做到工资收入稳定,实现现金收入的增加。

  在培训就业脱贫一批方面,坚持扶贫与扶智(志、质)相结合,积极组织开展教育培训就业活动。上半年,完成培训2180人,并全部推荐就业,有效实现“培训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方”的良好效果。

  此外,社会兜底脱贫一批。全市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和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转移符合低保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进行社会兜底。各县(市)区已按照新的低保标准重新摸底排查,将符合低保标准的建档立卡户年底全部纳入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兜住底线。

  除了“四个一批”措施外,我市推进金融扶贫工程,促进移民增收致富。截至上半年,全市互助资金项目已覆盖6个县(市)区14个移民乡镇63移民村,受益群众近1.4万户5.7万人,互助资金总量达9980万元。在全区五个地级市中银川市本级财政投入的额度和力度居于首位,为促进贫困地区移民群众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群众“身边的银行”真正发挥作用。

  另外,继续深化社会扶贫,助推精准脱贫。我市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8名市级领导联系8个移民乡(镇);52名县(处)级领导干部联系36个贫困村;全市118个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帮扶56个移民村;精准配备“第一书记”36名,解决了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半年,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先后多次深入移民乡镇实地调研,为贫困地区群众送上关怀、协调解决问题等30余件。通过“下基层、送政策、促发展”、“党建月”活动等各类活动为契机,各帮扶单位在捐资捐物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帮助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引导移民发展种植、养殖业等,力促贫困村发展和贫困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