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人才强市,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21.10.2017  17:56

  从2011年到2016年,银川市的人才总量增加了11.6万人。然而,变的却不仅是量,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举个例子,我市拥有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人才载体近200家,占全区75%左右。

  一叶知秋,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引进和培育“高精尖缺”人才作为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以人才驱动引领创新驱动,为打造“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的城市提供新动能。截至2016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6.4万人。

   人才驱动引领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谁能在创新驱动上先行一步,谁就能在未来发展中胜出一筹。近年来,我市综合施措,运用大数据思维海外引才、举办高端节会打造“人才磁场”、搭建孵化平台催生“创客”、挖掘本土人才培育“工匠”、校地企对接搭建桥梁,以人才驱动引领创新驱动,着力打造活力迸发的人才工作格局和风生水起的创新生态。

  9月12日,全国首个地方人才综合服务平台——“银川人才云”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整合了人才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人才招聘、企业需求对接等各种功能,市民通过手机app即可完成人才搜索、简历投递、工作洽谈等程序。而前不久启动的第五届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巡回招聘会(银川站)上,银川人才云也大显身手,不仅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岗位交流和职业测评服务,还有5500人在其上发布简历和查询信息。    

  除了建设银川人才云平台外,我市还用大数据分析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在欧洲、北美洲成立银川人才引进联络站,组建和引进银川国际人才交流促进会等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孵化平台,引进外国专家300余人,引育国际化人才约3000人。

  在银川人才云上线一周后,银川又迎来了第三届全球TMF智慧城市峰会,来自五大洲66个国家和地区、115个海外城市与百余个国内城市的1500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银川,共同交流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探究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和发展模式。像这样的人才“磁场”,银川还有“千人计划专家银川行”活动、“塞上骄子回乡行”活动、“大学生创意创新在银川”活动等。据了解,目前我市与31名“千人计划”专家达成意向合作项目20个,两届“大学生创意创新在银川”活动吸引涵盖12个新兴产业领域的近4000个项目参赛。

  除此之外,我市还先后与中粮、中石油等10多家央企开展人才项目合作,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全国40多所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软课题研究,共建院士工作站4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12个,柔性引进江亿、陈芬儿等院士11名;新建创业基地62个;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梯次培养工程,建成“领军型技能人才工作站”等各类载体55个,培训各类技能型人才2.1万人次。

   政策洼地”托举“人才高地

  6月22日,首届“大学生创意创新在银川”活动决赛100万元特等奖得主——燕园众欣纳米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石墨烯规模化制备及下游应用》项目正式落地银川滨河新区,并成立宁夏燕园众欣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核心团队由北京大学博士研发团队组成,该项目将补全我区石墨烯规模化制备及石墨烯涂料下游应用产业链。

  共享集团研发的“铸造3D打印创新技术+铸造智能工厂”全面解决方案填补国内空白,被李克强总理赞为“铸造业第一批在中国敢吃螃蟹的人”。

  这看似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例子,实则有着共同之处。我市设立了21支总规模约350亿元的产业基金、年均各1000万元的人才发展及创意创新在银川活动专项资金,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和优质产业项目引进和培育。这两家企业就是这一举措的受益者。

  近年来,我市在加大人才投入的同时,突出顶层设计、开辟绿色通道,通过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加快构筑人才驱动发展高地。据了解,我市制定《银川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出台《关于建设银川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探索“人才+项目+平台”模式,建立人才工作项目管理常态机制,构建开放多元的人才工作格局。同时,建立市级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实行人才引进备案制和限时办理制,将《银川市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绿色通道”服务暂行办法》中涉及的21项人才服务项目集中在人才服务大厅统一受理,引进印度NIIT国家信息学院等国际化教育机构为我市人才培育提供国际化教育资源。

   政府引导助推发展领跑

  在全国省会首府城市率先成立金融工作局,在国企中大力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在银川市直属学校、公立医院开展领导班子改革试点工作……近年来,我市大刀阔斧、先行先试,转变政府职能勾画“改革版图”,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加快构建以人才和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

  近年来,我市抢抓“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等战略机遇,瞄准智慧城市、现代医疗、高端现代纺织等优势特色产业,引进中兴智慧城市研究院等高端人才团队20个,以及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陈瑛、宋永端等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1600余名。而这些人才的引进对助推我市接轨高端产业的作用不可小觑。据了解,目前我市已形成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银川智慧城市成为与贵阳大数据、乌镇互联网齐名的大数据时代的“中国名片”。

  值得注意的是,我市还依托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发展。建立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银川科技创新与产业育成中心,发挥每年2亿元银川科技创新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按照不低于1:2比例放大,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我市科技创新,着力打造以科技为支撑的“绿色发展模式”。此外,我市正在装修阅海万家100套人才公寓,启动了高端人才社区建设项目,而这些都将助力银川都市圈建设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 

  记者  李阳阳

共话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好点子
  银川新闻网讯(记者 李阳阳 见习记者 闫莹)1银川新闻网
自治区创新办赴银川市调研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情况
  为认真贯彻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