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嘱托 久久为功

04.07.2020  12:22

铭记嘱托 久久为功

——“时代楷模”闽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事迹发布现场见闻

  7月3日,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时代楷模’让我们触摸到了最强劲的时代脉搏,听到了最动人的英雄赞歌,感受到了最美好的楷模风范。”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时代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主持人王宁说。

  考虑到疫情防控要求等因素,7月3日21时播出的《时代楷模发布厅》与以往有些不同,除了北京演播室之外,还设立了福建福州、宁夏银川两个分会场。

  林月婵、林占熺、黄水木、黄添进、樊学双等福建援宁人员和刘昌富、辛宝同等受到帮助的宁夏贫困群众分别在三个会场讲述了八闽同胞和宁夏儿女同甘共苦,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动人故事。

  记者在北京演播室参与录制,被24年来闽宁两地跨越山海的深情感动着。

  (一)

  1997年3月,林月婵第一次来到宁夏。当时闽宁两省区既没有直达火车,也不通航班,坐汽车至少要走3天。从那之后,直到2007年退休,林月婵先后到宁夏40多次,见证了“联席会议、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发展新模式诞生、延续。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走到今天,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林月婵说,作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中的组织者,承担其中部分工作,感到很荣幸,“我尽力了,党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

  一个记满收获的账本引出了闽宁镇园艺村村民刘昌富因种蘑菇脱贫致富的往事。

  “没种蘑菇之前,我家里非常穷,连小孩上学的钱都拿不出来。1998年,福建援宁工作队来到闽宁镇,教我们怎么种蘑菇。他们说菌草是‘菌草之父’‘扶贫状元’的科研成果,你们好好种,肯定能挣钱。”抱着自己种出的蘑菇,刘昌富娓娓道来,“当时我就想,我们闽宁镇的人有些连蘑菇见都没见过,怎么种啊。有的村民到我跟前说,不行,那东西卖不成钱,还是自己种土豆去吧。不过,我第一批菇卖了800元钱,当菇贩子把16张崭新的50元钞票塞到我手里的时候,我心里感到特别高兴。3个月过去了,整个大棚的菇卖了7000多元钱,比我打工一年还挣得多。那些看我笑话的人看我们挣钱了,都跑来加入我们种菇的队伍了。

  刘昌富所说的“菌草之父”林占熺,在北京演播室接受了记者采访。“1999年10月2日,闽宁村第一次种植菌草成功后进行测产,亩产鲜草12吨,是当地玉米产量的3倍。老百姓高兴得不得了,脱口而出一个顺口溜: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林占熺说,乡亲们能这么说太出乎我们的意料了。我实在是高兴,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解决了老百姓种蘑菇的原料问题,更加重要的是为荒漠变成绿洲找到了一条新路。

  在林占熺看来,福建援宁工作队和宁夏农户一起改天换地,“把戈壁变成充满希望的土地,这就是一种闽宁精神”。林占熺告诉记者,他的团队还把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和闽宁精神带到了对外扶贫的培训课程里,为来自全球106个国家的学员进行讲授,“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也让他们对当地发展菌草、摆脱贫困更有信心”。

  (二)

  32年前,18岁的福建小伙子黄添进揣着借来的3000元钱来到银川,成为福建到宁夏从事食品加工的第一人。2015年,他当选为宁夏福建商会会长。

  从蹬着三轮车沿街叫卖糕点的商贩到宁夏知名食品品牌的掌舵人,黄添进和许多实践“爱拼才会赢”福建精神的闽商用最火热的青春岁月筑梦宁夏。每当看到自己企业里的宁夏籍员工,他就会想起创业之初的磨砺,开始思考能做些什么,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1990年,黄添进全家搬到银川。他三个孩子都在银川出生长大,读完大学后又回到银川,开始自己的事业。如今,黄添进的两个女儿都成家了,她们的爱人都是宁夏本地人。

  从刚开始的一家五口,到现在的四世同堂,银川,成了黄添进的第二故乡。

  一份特殊建档立卡贫困户写的申请,作为闽宁扶贫协作项目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见证,被福建第十批、第十一批挂职干部樊学双珍藏了起来。

  同时珍藏在樊学双心里的,还有“继续做好,再接再厉,久久为功”的殷殷嘱托。

  写申请的人叫辛宝同,他不是向樊学双所挂职的隆德县委、县政府寻求帮助的,而是主动申请一家三口退出最低生活保障的。

  “其实这要放在两年前,我想都不敢想。刚生病那会儿,我26岁,从一个健全人变成了一个高位瘫痪,整个世界都崩塌了,人生没有希望了,家里还欠了30多万元外债,父亲瘫痪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死了算了,全家都解脱了。后来,县上了解我们家情况,安排我们住进了隆德县残疾人托创中心,吃住有了保障,还给了我一份工作,我记得拿到第一个月工资,我把钱给了妈妈,她抱着我就哭了。”在视频连线中,辛宝同流着泪说,“后来,樊副县长鼓励我们成立了隆隆薯助残商贸中心,从注册到培训,从产品对接到市场销售,樊副县长都亲自跟我对接,每一个细节他都替我们着想。

  辛宝同说,记得有一次谈完业务回家上车时,自己身体不方便,樊学双抱住他的腿把他抬上了车。“当时我鞋上有泥,沾到他身上,他还一个劲儿问我怎么样,怕把我弄伤了。我就心想,跟着他干肯定没问题。我们也越做越有信心,我们能自力更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辛宝同说,“去年我一年挣了将近13万元,现在我还成了致富带头人。我有信心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要带着更多的人一起脱贫致富。

  讲述完自己的故事,在众人的鼓励声中,辛宝同犹如为自己打气一般举起双手向每个人示意:“加油!

  残障人士创业难度之大,樊学双感同身受:“一开始宝同他们创办的扶贫助残隆隆薯品牌认可度不高,我们就背着马铃薯粉丝等样品全国各地去推介,经常碰壁。有一次,前一天刚谈好合作第二天就没音信了。当时我心里特别复杂,我就想我们来做工作都是这种处境,他们肯定更不容易,这就更加让我坚定,一定要想办法去帮助他们。其实不只是我们在带动宝同他们脱贫,他们也在激发着我们的动力。

  在现场,樊学双感叹:“我曾接到一所学校老师的电话,他说,樊副县长,之前参与咱们留守儿童夏令营的孩子,她的奶奶拜托学校一定要谢谢你,家里没啥能拿得出手的,她亲手缝了一双鞋垫,让我们一定要转交给你。正因为有类似的、群众的支持和回应,让我更加坚定所做的事情,‘碰钉子’时的沮丧一扫而空。

  在关于林占熺的视频中,老教授查看菌草地时,开了一个蚊子叮人的玩笑。他说,30年了,地里的蚊子还很“认生”,追着他不放。

  这个细节,让樊学双笑着与主持人王宁谈起了隆德扶贫助残电商销售中的“蚊子精神”:“工作中,我常常跟宝同他们开玩笑讲,咱们要想成功,就得发扬蚊子精神,像蚊子一样,见人就叮,叮就叮出成效。就像刚才林教授讲的那样,30年了,蚊子还照样盯着他不放。

  说到这,王宁也笑了,补充了一句:“盯着他的技术不放。

  “蚊子精神”是有效的。据介绍,通过2年的积累,隆德残疾人电商合作社过去一年多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为2390名贫困重度残障人士分红186万元;建成村级扶贫车间30多个,带动近千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记者 朱立杨)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