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金钥匙”打开致富门

31.08.2018  01:02
        “应贷尽贷”拓宽贫困群众致富路 8月27日一早,64岁的盐池县青山乡郝记台村村民张成山就开始在小拱棚里忙活了。“今年甜瓜收入10万多元,要不是县里的金融扶贫政策支持,我也不会这么快走上致富路。”张成山说。 张成山过去穷得叮当响,还欠了许多外债,为摆脱贫困,他尝试发展产业,但缺乏资金。2016年,盐池县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门槛,60至65岁的老年人和上了非恶意“黑名单”的贫困户也可以贷款。张成山申请了4万元贷款,种植10座小拱棚甜瓜,养殖了40多只滩羊,当年收入达到6万元。今年,张成山被评为A级户,无担保,无抵押,靠自己良好的信用,他又续贷了5万元,这些资金都用来扩大种植、养殖规模。 在盐池县,像张成山一样有贷款意愿、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群众实现了“应贷尽贷”,很多贫困群众依靠最初的扶贫贷款,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目前,盐池县发放免担保免抵押贷款967户4130万元,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贴息2212万元,将2255户60岁以上和968户非恶意“黑名单”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评级授信范围,分别发放贷款5683万元和7373万元。 菜单式政策”破解发展资金难题 为解决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资金难题,盐池县出台了金融助推产业的“菜单式快捷扶持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执行3年期10万元以内(5万元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财政贴息等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新型经营主体融资达11.9亿元,以滩羊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对群众增收贡献率达到了80%。 同时,盐池县创新融资担保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建立产业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结机制,形成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产业走的产融扶贫新模式。不仅解决以滩羊为主导,黄花菜、小杂粮、牧草、中药材为辅助的“1+4+×”特色产业资金难题,而且提振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 8月27日,在盐池县绿林旅游开发公司,几名农户正在将分拣好的黄花菜包装入箱。几天后,这些精品黄花菜将分批运往广西南宁,端上当地市民餐桌。 绿林公司负责人陈纪元2014年回盐池创业,他大力发展集特色采摘、生态休闲、旅游垂钓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2016年,宁夏银行给予他100万元的贷款支持,他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农户,实行公司和农户利润六四分配模式,带动周边3个村的农户发展,贫困户每人纯收入达到1万元。 2006年,王乐井乡曾记畔村在全国首批开展互助资金试点,该村将“双到资金”注入互助社,通过“千村信贷”捆绑、扶贫项目叠加,解决了贫困群众“贷款难、贷款贵”的难题。在此基础上,盐池县采取党政主导、诚信支撑、产融结合、风险防控、保险跟进、改革创新六大举措,建立全区首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系统,创新开展“631”评级授信模式,解决了贫困群众无人担保无物抵押难题。目前,全县已评出信用村92个、信用户4.2万户。“守信才能发展、失信寸步难行”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 扶贫保”确保脱贫“零风险 惠安堡镇惠苑村村民陈东宏婚后在家务农,生活一直没有起色。2015年,陈东宏被纳入建档立卡户,他不甘落后,根据县上的金融扶贫优惠政策,瞅准产业扶贫项目,种植小杂粮150余亩,并在农行、信用社贷款25万元,购买了小杂粮收割机,致富路越走越宽。2017年底,他在脱贫申请书上签了名。 盐池金融扶贫创新形式有效破解了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全国性“十大难题”,走出了一条“依托金融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依靠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富民之路。截至今年7月底,盐池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余额8.2亿元,户均贷款8.8万元,户均贷款额全国最高,小额贷款始终保持零违约。 盐池县积极与驻地保险机构合作,为全县所有农户量身打造了“2+×”菜单式扶贫保,协调保险公司对农户实行低保费、高保额的特惠政策,实现了全县农户扶贫保“全覆盖”,既兜住了致贫返贫底线,又为群众增收致富保驾护航,确保了贫困群众脱贫路上“零风险”。 冯记沟乡暴记春村的养殖户杨科,2016年养殖滩羊80只,在滩羊肉价格最低时,滩羊肉价格指数保险保证了他的羊肉卖到每公斤40元,养羊收入达到2万元。这两年,他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羊只存栏已达到180余只。杨科说:“有了滩羊肉价格指数保险,再也不担心羊肉价格掉价了。” “如今,全县滩羊年饲养量稳定在300万只,滩羊肉初始价格由2015年的每公斤30元提高到每公斤52元以上。”盐池县农牧局负责人说。

吃的是中草药 滩羊撑起盐池农业经济半壁江山
  9月7日6时,在盐池县宁鑫生态有机牧场,新华网
中石油宁夏销售:"心连心"结对子"手拉手"助脱贫
  新华网银川9月6日电(仇建雄 张旭东)初秋时节,新华网
泾源县“旅游+扶贫”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旅游产业是泾源县脱贫攻坚六大工程之一。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