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朔方文库》编纂与出版工作启动

29.06.2016  12:03

【宁夏大学新闻中心讯 胡玥 张娜/文 龚旭峰/图】6月25日,由人文学院与科技处联合举办的“自治区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首批著作出版暨重大项目启动学术研讨会”在宁夏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召开。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理论处、教育厅、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宁夏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研讨会。

会上,人文学院院长胡玉冰介绍了自治区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首批著作概况,说明了重大项目的启动情况。首批成果共17种,涉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教师作者中7位是博士,有11种著作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

同时,旨在“理清宁夏文献档案‘家底’”的重大项目“《朔方文库》编纂与出版”正式启动,专家们将用8年时间全面、系统地保护、抢救、整理、研究、出版宁夏特色珍稀文献档案。项目涉及的宁夏文献档案包括宁夏籍历史人物撰写的传世文献、宁夏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等六大类,将形成“宁夏特色文献及方志整理与研究”“宁夏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六个子课题。以宁夏大学学术力量为主,联合宁夏社科院、宁夏师范学院等区内学术单位,协作攻关,是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保护、抢救、整理、研究、出版宁夏特色珍稀文献档案,也将理清宁夏文献档案的“家底”。

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王春秀、副校长马应虎共同为自治区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首批学术著作揭幕。

宁夏教育界、社科界知名专家学者李伟、吴忠礼、牛达生、胡迅雷、王银春、李进增、杨占武、丁万录、郎伟、杨蕤、虎维尧、方建春等先后发言。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召开的重要意义,认为它在加强高校与社科界的沟通与交流方面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对于加强宁夏大学文科学科建设也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专家充分肯定了首批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出版意义,肯定了人文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成绩。人文学院以胡玉冰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西北地方与民族文献整理研究方向、以王岩森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中国当代杂文研究方向都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在西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专家指出,重大科研项目需要以科研基地为载体,科研基地的建立对于产出重大科研成果意义重大。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中,要注意协同创新,做好本科生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的衔接工作。《宁夏珍稀方志丛刊》首批8部著作具有“工具书价值”“规范性价值”与“典藏价值”,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将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是目前宁夏旧志整理成果中学术水平最高的成果。中青年学者的著作学术质量较高,功底扎实,体现了良好的学术素养。大家认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传统的基础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基础专业,经过长期的积淀,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西北地区语言、文学与文献研究领域,不仅已经形成而且继续强化着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可以说,正是因为传统文史哲学科和专业的深厚积淀,才催生了今天所谓的优势特色学科。

与会学者认为,启动重大项目“《朔方文库》编纂与出版”,符合国家与自治区的重大文化战略需要。该项目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对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中都将会起到积极作用,其预期成果具有原创性、开拓性,是具有重要文化传承价值的经典之作。该项目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分类整理、研究宁夏特色珍稀文献,第一次集成式汇编、出版宁夏文献档案,力求为学界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基本史料和基础性研究成果,这不仅是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出版宁夏文献档案的盛举,更将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上一份学术厚礼。专家期望宁夏大学人文学院进一步将基础学科研究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汇聚人才、凝练方向上的基础作用,以重点专业为抓手,重视“学科群建设”,在宁夏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继续发挥好龙头引领作用。

(供稿单位: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