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郭贤与107名残障人士的“缘份”

22.02.2018  22:05

   

  新春新气象,郭贤(左)请来理发师为“阳光家园”的残障人士理发。

  叮叮当当……段清华左手攥着香蕉,右手用勺子敲着瓷碗。

  “来了来了。牛肉青萝卜馅、韭菜鸡蛋馅、羊肉胡萝卜馅,各样都给你盛点?”郭贤和颜悦色,段清华笑着点了点头。

  父亲去世后,患有中度精神疾病的段清华留宿街头半年之久。去年12月的一个夜晚,段清华右腿被机动车轧断。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将他送到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阳光家园”,成为郭贤义务供养的第107名残障人士。

  今年除夕,郭贤继续选择陪伴“阳光家园”的残障人士,给他们做饭、穿新衣、送礼物。这是他连续15年在“阳光家园”陪伴残障人士过除夕。

  “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替政府分忧、替社会减负和积德的事。”65岁的郭贤微笑着给残障人士盛饺子。

  吃罢团圆饭,郭贤给大家赠送新年礼物,每人一件,有鞋袜、内衣内裤,有洗发水、肥皂。

  “每隔一两天就会发病,砸坏床板,撕扯床单、衣服。他的大脑受了刺激,只能好言规劝,耐心抚慰。今年的除夕团圆饭,他吃不上了,走了。”郭贤说的“”,是上桥镇的一名精神病患者。他曾点火烧房子、拧开暖气管道水漫邻家,家人请求郭贤的“阳光家园”接纳他。一晃10多年,这名患者成了郭贤的另一个数字:11,这是郭贤送终的残障人数。

  金积镇智障女郑某患有脑膜炎,父母离异后,因无人管护四处流浪。郭贤接纳郑某后,让女儿为其买来新衣服、鞋,甚至润肤霜。经细心调理,郑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刚来的时候,她不吃热饭,就喜欢吃喂鸡的剩饭。”在郭贤等人的细心照料和康复训练下,郑某成为第37名走出“阳光家园”且生活能够自理的残障人士。这37人中,已有7名康复者组建了家庭。

  郭贤创建“阳光家园”既非“钱多的没地方花”,亦非“心血来潮挣名声”。

  2002年,郭贤的腰椎因车祸粉碎性骨折,医生的结论是:终身瘫痪,没有痊愈可能。在家人坚持下,郭贤的腰椎打上了钢卡,至今仍留在身体里。术后在病榻上,郭贤梳理50年的波折经历,想到后半辈子可能要在无尽的痛苦中度过,心头阴霾渐浓。出院静养的日子,他体味到了残疾人的痛楚和纠结,逐渐萌生了为残疾人“干点啥”的念头。

  郭贤将自己的“宏伟计划”说给老伴和子女,家人同声反对。老伴甚至“警告”他:“你那么在乎残疾人,干脆跟他们一起过算了。”老伴的“警告”不但没能阻止郭贤,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和决心。

  2003年,郭贤个人创办的“高闸镇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综合站”挂牌。为了远离老伴的“警告”,郭贤干脆搬进服务站,为残障人士提供24小时“贴身”服务,一起做康复训练,一起吃饭听音乐。2010年3月,服务站更名为高闸镇残障人员“阳光家园”,目标就是要让更多的残疾人“残有所养”。

  老伴的“警告”越来越没有震慑力。儿子、女儿、儿媳先后成为郭贤的“追随者”,最终老伴也成了忠实的支持者。如今,连80岁的老母亲杨凤花也“不甘落后”,加入郭贤的“阳光家园”,用老年人的慈爱,温暖一个又一个智障人士。

  金银滩镇团庄村的姑娘海某,患有先天性软骨病。3岁时,父母离异,母亲撇下病瘫的她,带着儿子改嫁。父亲早逝后,海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躺在屋里的沙堆上吃喝拉撒、无法站立的海某,郭贤又一次心软了。他让女儿为海某购买了轮椅和康复车,让儿媳加入帮助海某康复的行列。经过2年多的精心呵护,海某不仅能扶墙行走,而且能自己如厕了。

  今年的年夜饭,郭贤有些激动。餐毕,他和86岁的“老联手”陈连拿起快板,给留守在“阳光家园”的残障人士表演起快板剧《夸高闸》,“夸夸咱高闸,土房换洋房,道路真宽敞,日子好红火……

  “我出门要是当天回不来,想想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就会心慌。”郭贤说,照顾残障人士已经成为他生活的全部。

  记者 杨宗惠 苏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