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缕目光,是他们最大的期待

15.08.2015  11:34

  “爸,您先坐,我去给您打饭。”8月14日,远远看到父亲,宋卫东兴奋地说。

  闻听此言,76岁的宋惠民眼角湿润了,一种久违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这是宋卫东入住石嘴山市惠农区精神病托养康复中心的第一个月,“儿子已经一年多没叫过‘爸’了,”宋惠民说:“以前儿子见到家人只会伸手要钱,不给就骂,没人敢惹,没想到到康复中心20多天,就像变了一个人。”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关于这个日子的很多话题,对于千千万万的精神病患者来说,是那么沉重。

  精神病患者“家”归何处?2012年,惠农区将精神病患者纳入医保,该区残联筹措40余万元,将红果子镇卫生院精神康复科扩建,打造了集服药、治疗、托养、救助于一体的精神病托养康复中心。

  这里的每位病人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一个无法倾诉的苦衷。

  今年53岁的周春生有个“怪癖”——只要是能砸能撕的东西,他一样都不放过。

  每到天黑,他便挨个房间搜东西,像做游戏一样把病友的衣服放到另一个病友的包里,或者索性睡到别人床上。康复中心专门为他制定了治疗方案,并派医护人员一对一服务。

  经过一个多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周春生渐渐“懂事”了:不但学会了洗衣服,还帮其他生活不能自理的病友铺床、洗脸、打饭。医护人员发现后,赶紧用手机拍下来,发给了他的家人。

  周春生的姐姐闻讯而来,看到眼前的一幕不禁失声痛哭:“弟弟一人患病,全家人都不得安生。以前家人被他惹火了,都忍不住打骂,没想到他在这里有这么好的待遇。”

  康复中心院长姚志军介绍,康复中心自成立以来,共接收患者367人次,目前仍有37人接受长期治疗,他们中90%以上都是被公安机关送来进行强制监管的重度患者。

  面对这些“高危”病人,医护人员挨打受骂是家常便饭,但他们总是冒着危险,不厌其烦地给病人洗衣、喂饭、讲故事。担心病人长时间不接触社会,与外界脱节,每逢有集市,姚志军都把一些恢复良好的病人带出去逛逛。

  渐渐地,部分病人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有的还学会在康复中心后院的菜地里浇水、喂羊。康复中心为每位病人设定了相应的职务,根据分工不同以及劳动强度进行评星,让表现好的病人上光荣榜。

  “每次看到榜上的小花,我的心里就乐开了花。治好了女儿的病,就等于救了我们全家。”病人王玉林的父亲告诉记者,孩子常说,这里很温馨,有另一个家的感觉,她舍不得离开。

   【记者手记】

  精神疾病患者为数不少,且星散各地,缺少关爱,疏于管理,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很多人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与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其实,我们应该主动去了解、帮助他们,对待他们,不能一味“敬而远之”。

  有时候,一缕阳光,亦能折射出别样的风景。那一缕温暖的目光,是他们最大的期待。(记者 李 刚 李 良)

40多年来,习近平始终对这件事很上心!
  【学习小组按】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宁夏新闻网
习主席体验过的兵工科技
   央视网消息 :5月16日,宁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