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走穷苦日子 “扶”起幸福生活

20.12.2016  11:37
 

  “”走穷苦日子 “”起幸福生活

  ——闽宁镇生态移民20年生活状况变迁之记忆

  贺兰山下,戈壁滩上,闽宁镇中,一座崭新的移民小镇即将竣工。

  “闽宁镇2000多户居民马上可以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了,这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幸福事。”站在一幢幢新楼房前,闽宁镇福宁村党支部副书记铁梅乐得合不拢嘴,“闽宁镇6万多乡亲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既是各方大力扶持的结果,也是被穷日子给逼的。

  铁梅出生在山大沟深、极度缺水、异常贫困的西吉县。16年前,听说福建和宁夏对口协作,共同建设闽宁镇,只要肯吃苦,就能过上好日子。铁梅把3个孩子托付给老人,来到位于永宁县的闽宁镇(时为闽宁村)。

  “刚来时,就一个大沙滩上面盖了些土坯房子,其他什么也没有。”没有钱买煤,铁梅一家只能上山挖一些蒿草烧火做饭。

  就在此时,闽宁两省区加大了对闽宁镇的帮扶力度。在投入大量帮扶资金的同时,一批批干部、技术人员、教师走进闽宁镇,帮助修路、引水、建设基础设施,加强对移民的技能培训。据统计,闽宁镇每年举办各种创业、技能培训班90余期,培训移民4000多人。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闽宁双方引进了多家企业,积极发展葡萄产业,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创造广阔天地。

  铁梅在政府的帮助下,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刚开始一天挣7元钱,可我们都抢着干。”穷怕了的乡亲们十分珍惜每一个挣钱的机会。“那时很多家庭都是两口子门一锁外出打工,村里只有老人和孩子。”由于铁梅肯干、能吃苦、有诚信,她很快成为劳务输出经纪人,“当了8年工头,最多时候组织160多人出去打工,收入好的人一年可以挣10万多元。

  就在铁梅领着大家辛勤打工、改变命运之时,在闽宁两省区的共同努力下,闽宁镇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昔日的闽宁村升格为闽宁镇,从最初的3000多人发展到6万多人,葡萄、养牛、劳务输出、工业园区四大产业渐成雏形。

  在外打工8年的铁梅看到许多乡亲因外出打工而荒了土地,她和丈夫租了100亩地,种起了葡萄、玉米等农作物。“去年葡萄、玉米卖了7万多元,自己能收入5万元左右。”如今,铁梅两口子和儿子儿媳一年收入超过20万元,“比刚来时,年收入翻了40倍。”今年,铁梅一家盖起了几间宽敞明亮的新砖房,“有些人家都翻盖了四次房子。

  像铁梅一样,闽宁镇移民的日子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闽宁镇不仅建起了公路、学校,盖起了幼儿园、卫生院,而且开工建设占地22万平方米的闽宁新镇,2000多套住宅楼房拔地而起。同时,葡萄、养牛、劳务、园区四大产业持续发力,仅劳务输出一项,闽宁镇去年就解决了9000多人的就业问题,人均劳务收入超过1万元。从1997年搬迁初期的老百姓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500元,到2015年人均10361元,闽宁协作20年,闽宁镇百姓收入增长了20倍。

  “福宁村是闽宁镇变化最大的村,现在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家庭占10%。”铁梅骄傲地说,过去打工几天不给钱日子就过不下去,现在工资拖欠个几月几乎没有人着急。

  说话间到了吃饭时间,铁梅带记者到一家新开的餐厅吃午饭。“现在镇上好多人家中午都不做饭,在餐厅吃。”看记者面有难色,铁梅笑着说:“以前我们连一袋盐都买不起,别说请你吃饭了。现在,你随便吃,吃不穷我们。”铁梅告诉记者,她家还分到了新楼房,不仅水、电、暖齐全,而且还通上了天然气,“今后闽宁镇的乡亲们再也不用烧煤烧柴了,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记者 吴宏林)

  

银川经开区转型升级促高质量发展
    抢抓“朝阳项目” 形成“二期现象” 新华网
银川让土地成为农民手中“活资产”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 积极推新华网
银川市总工会启动“冬送温暖”活动
    为正在严寒气温下作业的职工送上慰问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