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试图造出近千年前的“西夏手工纸”

09.08.2016  17:35
 

  萧力讲述造纸的事。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促使人类文化传播的伟大发明。在银川,有个叫萧力的人就对“造纸”非常有研究,他不仅会能用自己造出来的纸张做出各种生活用品,还掌握了复原“西夏造纸术”这门绝活。

  小时候家里的锅碗瓢盆都用纸做

  在进趟超市就能买到纸的今天,您能想象有人还会用植物造纸吗?萧力就是一位掌握了这门技术的民间达人,并且一钻研就是8年多。

  “我老家在同心农村,小时候祖辈父辈们都会造纸,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好,造纸也算是一个谋生的技术。”萧力告诉记者,“那时候家里用的锅碗瓢盆都能用纸做,我从小听爷爷讲怎么造纸,对造纸技艺特别感兴趣。

  萧力的爷爷生于晚清,为了使子女们生活美满,老人家多方劳作,成为了集纸匠、皮匠、鞋匠、榨油匠于一身的职业手艺人。也许正是这样的“耳濡目染”和熏陶,萧力从小就与传统手工技艺结下了深厚的情感,用他的话来说:“小时候就是看着好玩,但不知道它是一种非遗文化,我一直对造纸非常膜拜,很想把这门技艺传承下来。

  偶然为之,发现“西夏手工纸”制造法

  为了研究造纸,萧力在掌政准备了一个专门用来造纸的“纸坊”。8年来,他每年都会上山采集造纸的原材料,并参考了大量的专业文献。实践中遇到了难题,他就请父亲来指导。一次偶然的机会,萧力根据文献的记载,发现了复原“西夏造纸术”的方法。

  “其实,‘西夏造纸术’和以前造纸的方法大致是一样的,区别在于‘西夏造纸术’的原材料都是本土植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萧力介绍,“‘西夏手工纸’和其它纸不一样,‘西夏手工纸’比较耐用,且纸张特别有韧性。”

  造纸工序复杂还得挑季节

  说了这么多,您一定好奇:距今有近千年历史的“西夏手工纸”到底怎么做呀?

  “做一张“西夏手工纸”大概需要1至2年的时间,因为这需要做大量的采集工作。”萧力说,“首先是原材料——植物,需要采集小麦、马兰草、芦苇、棉花、枸杞树皮、芨芨、龙须草等十余种植物,从用料上可以看出来,“西夏手工纸”用的必须得是当时西夏种植的植物,比如马兰草就特别能代表地域性。”材料集齐了,下一步就是制作,这一环节由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打槽(捣碎)、抄纸、干燥和加工整理等工序组成。“要想把‘西夏手工纸’做好,光靠文献还不够,需要有经验才能做好。

  “一张‘西夏手工纸’能不能做好,关键还得看纸浆打得好不好,以前打纸浆(即捣碎)主要是靠驴拉磨,现在可以用机器替代。”萧力说,“造纸不是想啥时候造就能造的,还得分季节,一般最冷和最热的时候造出来的纸质量最好。

  想把这门技艺申报非遗项目

  最近,萧力正忙着把“西夏手工造纸技艺”申报为银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的就是把这门技艺更好地保留下来。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传统的手工造纸被机械造纸所替代。”萧力说,“手工造纸规模已萎缩,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如果不加以传承和保护,未来可能就没人再掌握这门技艺了。

  今年6月,萧力受邀参加了“非遗保护日”的相关活动,他带着造纸需要的工具来到玉皇阁广场为观众表演了“西夏手工纸”的制作过程,引来了阵阵赞叹。看到很多人对造纸感兴趣,也加强了萧力传承造纸技艺的决心。(记者 张慧 文/图)

 

  来源: 银川晚报

银川经开区转型升级促高质量发展
    抢抓“朝阳项目” 形成“二期现象” 新华网
银川让土地成为农民手中“活资产”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 积极推新华网
银川市总工会启动“冬送温暖”活动
    为正在严寒气温下作业的职工送上慰问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