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访一袋大米

04.02.2017  03:10

  1月31日,农历正月初四。记者接到电话反映:亲朋好友互访之间,发现了一袋带有“身份证”的大米,颇为稀罕。记者前往查看,发现所谓的“身份证”其实就是二维码。

  记者决定追访这袋大米的“前世今生”。

  按照二维码信息提示,记者来到了青铜峡市叶盛镇地三村。虽是隆冬季节,但宁夏正鑫源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机大米生产核心区里,浅褐色土地已经盖上了一层青绿的薄被,偶有归乡的务工者带着孩子拍照留念。可别小看了这层青绿,它们名叫“冬牧70”,等到开春后,便被机械深翻埋入地下,成为土壤最好的有机肥料。

  眼前这片望不到边的土地,与那袋衔着“身份证”出生,被端上千家万户餐桌的大米之间,隔着一个令人惊艳的现代化生产过程。

  近年来,通过土地流转、带领当地5000多户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龙头企业正鑫源集团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7家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精细化高端定制试验,去年,又与中国科学院进行国内首家“农情三控”技术合作,使有机水稻种植核心区的水质、土壤、空气等监测数据上网,接受每一位消费者的监督,实现了从田间到舌尖的安全管控。

  田间,基站发射塔高高矗立,各类大型机械的头部架设着接受信息的“天线宝宝”。这些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天线宝宝”将收集到的土壤等信息发射到基站,基站通过数据处理,再将因地施策的不同指令发送给“天线宝宝”们,在类似于工业4.0厂房的田野里,操作员只需将接收到的信息设置成固定模式,机械便可自行作业,为其他种植区域提供可复制的模式,省时省力,节本增效。

  病害防治采用最先进的“治未病”理念:高清摄像头紧盯水稻叶面颜色变化,将捕捉到的细微色差转换成数据,再传输给管理人员,供及时处置,防患于未然。

  去年,叶盛镇1.3万亩有机水稻仅种植环节科技投入达1300万元。经欧盟有机认证机构检测,叶盛大米从种植到生产全流程1230项检验结果全部合格。

  有了“金刚钻”的叶盛大米,在进入餐桌的旅程中,仍然将精准放在了首位。

  “数据分析发现,一个三到四口之家,每月大米和粥米的平均消费量是17斤和2.5斤。”叶盛贡米负责人包嘉鹏说,这一发现让他们萌生了会员制销售的想法。今年1月中旬,包嘉鹏的团队开始与“天猫”联系,短短半个月发展高端会员200多人。“三到五年发展‘有机’和‘富硒’会员1万个,实行私人订制式生产,真正实现优质优价。”这是包嘉鹏未来几年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目标。

  “土地流转每亩一年840元,基地打工一天工资近200元。”地三村村民李胜说,自己和老伴一年收入轻松超过3万元。去年,地三村从正鑫源领走务工费100万元。

  在龙头企业营造的产业氛围中,村民收入在变,观念也在变。“听说要在稻田里建公园、修亭子。”60岁的李胜对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的概念不甚明了,但他知道,村上已经建起了5个农家乐,春节期间,务工归来的年轻人都在打“观光农业”的主意。

  一袋大米,浓缩了宁夏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拼搏和奋进。(记者 沙新 连小芳 马晓芳)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