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闽宁镇里添新喜

19.10.2019  02:36

  贫穷,是山大沟深里一孔破败窑洞,是汗流浃背背水的背影,是一双渴望水源的双目。 

  23年,闽宁协作让武夷山与贺兰山“山山相连”,让闽江水与黄河水“水水相融”。 

  这一年,闽宁协作铺就的致富路让家门口上学不再是奢望,让家门口就业不再是遥想,让家门口的生活不再受穷。对家的诠释,不再是那口破败不堪的黑窑洞,而是闽宁镇里脱贫致富的幸福面庞。 

   日子好了,家门口上学不再是奢望 

  “娃能上上学,这就了了我最大的心愿。”闽宁镇原隆村副书记海国宝说起迁到闽宁镇这些年,眼睛里有些湿润。让他难掩激动心情的不是别的,而是家里的小孙孙四岁就能在家门口上幼儿园了。 

  “以前在老家,山大沟深,娃太小走不了那么远的路,到八岁才能走远路,上学让我愁得掉眼泪。”回忆起在原州区开城镇上青石村的苦日子,让海国宝道不尽的不是家里吃水难、赚钱难、生活难,而是下一代上学难。 

  2012年5月,海国宝一家搬到了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7年过去,海国宝的五个孙子都上了学。原隆村幼儿园、原隆村小学离家不到五分钟,海国宝也像城里的老年人一样,到点接送孙子上下学。 

  “在这上学不花钱!攒下的钱我盖了新房。”海国宝一脸的喜庆。儿子在立蓝酒庄当工人,除草、种葡萄啥活都干,月收入从2016年的4000元涨到了如今的一个月6000元。儿媳妇在宁夏青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红树莓基地党冷库包装员,月收入3000元。海国宝说:“以前在老家,四个劳力一年赚不到2万元钱,娃娃上了学手里就攒不下个钱。现在四个劳力一年赚10万元没啥问题。” 

  闽宁协作的脱贫富民实践,让这个曾经穷困潦倒的家庭找到了希望,也找到了幸福。家门口上学不再是奢望,在为村民织就下一代的读书梦时,成就了闽宁镇家门口建学校的心愿,留下了两省区教育共建帮扶的协作历程。2000年,宁夏福建两省区正式建立教育共建帮扶协作关系,闽宁镇小学、幼儿园、中学与福建省开展了结对帮扶。 

  今年,海国宝家又用攒下的钱买了新车。喜庆,在这个老支书眼里,就是娃娃背着小书包、哼着儿歌上学堂。 

   工作顺了,让家门口就业不再是遥想 

  “骑自行车上班,也就五六分钟。”在闽宁镇原隆村华盛绿能(宁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香菇大棚里,村民万军红正精心呵护着自己种植的香菇。靠着这些香菇,万军红一年能多赚一万元钱。中午骑自行车回家就能吃上热乎饭,晚上下班回家还能陪父母看看电视,陪孩子聊聊天。 

  家门口上班,圆了万军红一家的团聚梦。在万军红的童年记忆中,上班就是父母外出打工遥无归期的印象。外出打工的大人们,总要带够足够的干粮和一年的衣服,才能走出深山赚来钱。如今,万军红不仅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还学会了香菇、花卉等养殖技术。 

  “棚租、工具、水电费全免,香菇种出来直接卖给公司,种出来就能卖上钱,不用再愁咋卖钱。”万军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老家一边打工一边种地,一个劳力一年也才赚五六千元,现在一边打工一边学技术一边挣工资,万军红一年能赚两万多元钱。 

  今年7月起,福宁村村名王宁每天都准时到离家不远的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上班。曾经围着灶台转,忙完老人忙孩子的王宁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像城里的女人一样走出家门赚上钱。如今,王宁一个月能拿到三千元的收入,和王宁一样在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上班的福宁村有100多人。家门口上班,让妇女们找到了另外一片天。 

  在闽宁镇,福建商人陈德启让葡萄产业成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紫宝石”,从事服装面料经营20多年的福建商人许上等将村民们缝制衣服和手绣远销海外。他们都将产业投在了闽宁镇,将产业投在了村民家门口。产业就在村子口、车间就在家门口,这是闽宁协作创下的经典模式。 

  闽宁镇副书记赵超告诉记者,今年闽宁镇新添了闽宁镇富贵兰扶贫车间和原隆村杞里香扶贫车间,进入扶贫车间上班的都是本地村民。家门口上班,是闽宁镇产业脱贫的智慧布局,也是闽宁镇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写照。 

   生活富了,让家门口的生活不再受穷 

  “没有水吃,我们要到7公里以外的玉泉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拉水池;没有电话,要走两个小时到指挥部打电话;没有地方买菜,能吃上一顿洋芋面就是最好的饭;取钱都要到7公里以外的开发区取。”回忆起刚搬到闽宁行福宁村的生活,闽宁镇福宁村第一任村支书谢兴昌除了苦涩记忆,更多的是对闽宁协作背后建设家园的骄傲自豪。 

  作为闽宁镇的第一代第一户移民,作为村支书的谢兴昌责无旁贷地担起了带领村民们建设家园的重任。一望无际的黄沙之上,谢兴昌盖起了闽宁镇的第一座土坯房。整地、拼庄园,盖房子、种枸杞,搭蘑菇棚……从沙丘腹地抢植新绿,在荒野旱塬创建家园,一批又一批移民踏上了这片干沙滩。 

  不知不觉中,镇上建起了中学、小学、幼儿园,孩子们家门口就能上上学;不知不觉中,镇上建起了卫生院村上有了卫生室,村民们家门口就能看上病;不知不觉中,镇上饭馆多了、银行多了、商店多了、美容美发店多了,汽修家装也多了…… 

  如今,镇上的小饭桌、老饭桌多了,孩子老人中午吃饭更方便了;村里多了小公园,走出家门就能在小公园锻炼散步;学校多了智慧课堂,福建福州一中的微课堂通过“互联网+”就能共享同步到闽宁镇中学;家门口多了自助银行,谢兴昌学会了玩微信,谢兴昌的儿媳妇时不时就给孩子网购一件时兴的外套…… 

  今年,谢兴昌和儿子新开了大药房,谢兴昌操起了老本行——给人看病开药。从靠天吃饭、朝不保夕到闽宁协作、脱贫致富,闽宁镇村民的生活中,每天都有新惊喜、年年都有新变化。 

  “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蝶变中,闽宁镇的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开发建设初期的500元增长至2018年的12988元,增长近25倍。 

  今年,闽宁镇争取东西部扶贫协作财政援助资金3300万元,成功引进福建宏达盛农业发展公司8000亩白萝卜种植项目,闽宁合发双孢菇项目一期完成投资3500万元。教育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医疗扶贫等一系列闽宁协作故事,在脱贫富民的故事中,每天都刷新着村民们的幸福指数。 

      记者 陈玲

跋山涉水携手铺筑小康路
  贫困,曾是一户囿于深山的人家,银川新闻网
跋山涉水携手铺筑小康路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迈向更高水平     贫新华网
一个移民村镇的破茧成蝶
  23年前,一名婴儿呱呱落地,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银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