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我是一名医生”

12.01.2017  21:37
 

  35岁的黄艳是一名医生,同时也是一个病人。几个月前,黄艳生二胎时严重脑出血,险些丧命。做完颅脑手术后,1月9日,她在做治疗时发现同舱患者突然呼吸心跳骤停,危急时刻,身体虚弱视力只有0.1的她不顾危险,跪地施救8分钟,挽救了病友的生命——

  “这一刻,我是一名医生

  1月11日,记者见到黄艳时,她穿着厚厚的棉衣,头上包着头巾,拿下头巾会发现她的脑袋右侧凹了进去,有一个明显的坑,这是颅脑手术后留下的痕迹,还没有完全修复好。

  黄艳是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的主治医生,但目前,她是一个经历了分娩大出血、视神经损伤的病人。1月9日,黄艳在做高压氧治疗时,发现同舱治疗的男子突然呼吸心跳骤停,危急时刻,她立马从病人切换回医生角色,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跪在地上为男子做胸外按压,为他争取了救命的黄金8分钟。黄艳说,这是医生的本能,是天职使然。

  “我多坚持一分钟,病人获救的希望就多一分

  黄艳说自己是个不幸的人,2016年8月,孕育了二胎宝宝的她在分娩时遭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脑出血,险些丧命。但同时,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所供职的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举全院之力抢救,将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经历了这次病故,黄艳的视神经受到了极大损伤,视力只有0.1,产后5个月来,她一直坚持做高压氧治疗,帮助身体组织进行修复。

  1月9日上午9时,黄艳和往常一样进入高压氧舱做治疗,同舱的还有一名中年男性患者和他的陪护。治疗接近结束的时候,黄艳突然听到该患者的陪护发生惊慌的叫声,原来这名患者突然之间失去了知觉,整个人瘫了下去,陪护吓得不知所错。黄艳见状,立即拿下自己的氧气面罩,来到男子身边。“我看他一动不动的,摸了摸颈动脉,非常微弱,呼吸心跳都没有了。当时也来不及多想,就开始给他做心肺复苏。”黄艳说。

  此时,高压氧舱外的医护人员通过监控也发现了异常,但是高压氧舱是密闭的,治疗过程中无法打开舱门,必须先减压再开门,而紧急减压需要大约8分钟。情况危急,高压氧舱室的医护人员立即向急诊科求援,并启动减压程序,紧急给高压氧舱减压,准备开舱。在这个过程中,黄艳一刻不停地给患者做着胸外按压,一下、两下、三下……她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身体虚弱的病人,而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其实我并不适合做这种剧烈的运动,我的颅骨还没有修复好,每次按压都要用力,一用力颅压就会升高,导致头部剧烈疼痛。但当时情况危急,我不能停止救治,我多坚持一分钟,病人获救的希望就多一分。”黄艳说。

  几分钟后,急诊内科主任姚琳芳带着医护人员赶到了高压氧舱。“我们到达现场时,高压氧舱正在快速减压,我们从舱壁小窗看见里面有个男子平躺在地上,黄艳正在给他做胸外按压。”姚琳芳说。8分钟后,减压结束,高压氧舱舱门打开了,医护人员入舱接手,继续进行抢救,并快速将病人转移到急救中心抢救室,进行院内心肺复苏。据姚琳芳介绍,一开始,患者的心电监护仪图像是一条直线,心跳呼吸都停了。医生紧急打开气道,持续按压2分钟左右,病人出现室颤,医生先后进行5次紧急除颤,并通过静脉通道给药,抢救一个多小时后,病人才恢复了呼吸心跳。

  目前患者意识仍没有恢复,正在做进一步的治疗。

  至于患者心跳骤停的原因,黄艳回忆说,这名男子在吸氧的过程中表现得比较焦躁,不停地用脚踢床,可能是交感神经过于兴奋。

  姚琳芳说,抢救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医学上有个概念叫白金3分钟,也就说,在骤停最初的3分钟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高达90%以上,而错过了这宝贵的3分钟再抢救,成功率就大幅度下跌,之后就算抢救成功,身体脏器尤其是大脑会因缺血而造成后遗症。

  对于这名患者,黄艳第一时间进行胸外按压,保证了血液供应,为患者后期的抢救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救治机会。

  而面对大家的点赞,黄艳说,这是医生的本能反应,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作为病理科医生,黄艳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显微镜观察临床患者的病理学样本,并进行分析诊断。因为不上手术,不坐门诊,她称自己为医院的幕后工作者,但她临床急救技能一点不逊色,因为这是所有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经历了这件事,黄艳更懂得了急救常识的重要性,她呼吁所有的市民都学习一点急救知识,在身边的人有需要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记者 沈亚婷) 

 

银川经开区转型升级促高质量发展
    抢抓“朝阳项目” 形成“二期现象” 新华网
银川让土地成为农民手中“活资产”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 积极推新华网
银川市总工会启动“冬送温暖”活动
    为正在严寒气温下作业的职工送上慰问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