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跨境学童人数逐年增加 往返四五小时摸黑上学放学

24.06.2016  12:17

  原标题:“妈妈,我怎么天黑上学天黑放学?

  深港跨境学童每天排队通过口岸。  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深圳约有2.8万名跨境学童,每天4、5个小时往返于深港两地。近年来,香港靠近内地的北区学位愈发紧张,家长们不想让孩子们去较远的学校上学,开始寻求在深圳就近上学的机会。

  然而,跨境学童回深读书不易,没有学籍,无法入读公立学校。2012年,深圳配合香港“零双非”政策,关闭了港籍子弟入读公立学校通道,而近年学位紧缺,优质私立学位也是一位难求。

  跨境学童人数逐年增加。据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阁称分析,按照跨境学童出生高峰期为2010年-2013年来测算,2016年-2018年这3年则为跨境学童求学高峰期,港深两地应及时做匡算和对策研究。

  一直关注跨境学童问题的深圳市温馨社工服务中心总干事房方认为,跨境学童是在深圳和香港融合中的背景中出现的,两地应尽快寻求良性解决方案。

  深圳市教育局日前接受南方日报独家采访时称,该局已会同市有关部门(相关政策涉及多个部门)开展调研,正在研究有关港籍学生入读政策。  ●南方日报记者  李荣华  孙颖

  拥挤的北区  靠近口岸的港校  近年来一位难求

  6月4日,香港部分小学一年级派位公布,阿清的儿子幸运中得粉岭某小学学位,成为今年学位争夺战中的胜利者。这是家长们眼馋的名额,邻近口岸,但阿清却高兴不起来,她不想让孩子每天耗上4个小时在读书路上。

  记者调查发现,跨境学童每天要花费大量时间在通勤之上,距离最远的来回要花上6、7个小时。

  这两年,在微信、QQ群及论坛,越来越多的跨境学童家长纷纷议论,靠近关口的上水、粉岭等20多所港校一位难求。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学位,阿清加入了由上千名深圳跨境家长组成的看校团,参观了十几所香港小学,甚至去到葵涌、机场附近的偏远学校看过,这些学校因为生源少,频向内地家长伸出橄榄枝,但家长们往返几次之后,嫌路程太远打起了退堂鼓。

  香港民建联副主席陈克勤向记者介绍,目前,跨境学童人数超过2.8万人,当中幼儿园学生和小学生各超过1万人。跨境学童的人数每年持续上升,与去年相比,今年新增了约3000名跨境学生,估计未来几年还会继续上升。

  据民建联调研,跨境学童希望在口岸附近的地区上学,因此他们多数希望入读接近罗湖口岸的北区学校,而不想往南走。“整体而言,香港的小一学位是充足的。不过,由于大量跨境学童报读北区的学校,便导致北区的小一学位供应非常紧张。”于是,一些跨境学童被派往距离口岸较远地区的学校,例如屯门、青衣等,上学路途便变得遥远了。同理,如果住在北区的香港本地学生被派往其他地区的学校,家长也会不高兴。

  陈克勤介绍,香港教育局已成立“跨境专网”,透过专网安排跨境学童到其他邻近就读,例如天水围、元朗,这一安排保障了居住在福田口岸一带的港籍学生。这3年来,北区招生名额正逐年减少,早在2014年,近八成跨境学童被派到北区以外的小学插班。

  送女儿读完小学一年级之后,家住深圳罗湖东门的Amy感觉吃不消,决定让女儿回深圳读书。Amy介绍,孩子读幼儿园只有半天课,感觉还蛮轻松,但读小一之后,一系列问题出现了。

  每天早上5:45,Amy把6岁女儿从睡梦中叫起,洗漱收拾;6:30坐上的士,车上匆忙吃个早餐;6:45到达关口,过关后包辆蓝牌车或的士;7:45左右赶至学校上课;晚上5点返回,有时天都黑了,吃饭后写作业,大约到11点才能上床睡觉。

  Amy说,女儿入读学校比较远,没有校车,坐保姆车容易迟到,而学生迟到5次会记1次小过,算作缺点,跟每次家庭作业一起计入期末成绩。家长为此小心翼翼,但还是会有意外,比如遇到下雨堵车等。

  “妈妈,我怎么天黑上学、天黑回来?”听女儿这样说,Amy才发现,“朝五晚九”求学让女儿没有朋友,也没有生活。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她毅然决定,在深圳找个私立学校插班。现在,Amy的女儿交上了朋友,家人辅导她也不再有隔膜。

  由于赴港产子家庭的收入水平一般都在中产以上,对孩子教育有一定要求,为了接送孩子通勤,通常牺牲一个人(主要是年轻母亲)的职业生涯。

  深圳的情况  不存在“没书读”  都想就近择优

  阿清、Amy和深圳一个名为“双非港宝成长群”里的700多名家长一样,都在关注同一个话题,如何让港籍子女回深圳念书。

  家长们反映,香港上学路太远,在深圳公立学校上不了,私立学校收费不规范。与之前几批家长送孩子跨境读书不同,这几年入学的家长们更希望孩子就近读书,让他们少吃苦。

  不过,摆在跨境学童家长们面前的有3道难题:学费、学位和学籍。

  阿清家住龙华美丽365花园,附近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拒绝招收她的孩子,前者为政策原因,后者是教育局要求优先满足当地公立学校分流的生源,因当地整体学位紧缺。

  家住布吉的何先生为了老二在深圳读书,四处奔走了几个月。今年三四月份他去附近几所私立学校包括村立私校报名,给他的答复是不符合深圳市政府“1+5”文件要求和计生政策规定;而教育局官网也没有给港籍子弟报名公立学校的资格。

  今年5月7日,深圳市教育局在一次通气会上介绍,2016年深圳小一学位预报名人数达12.89万人,其中非深户籍为7.94万人,占比61.51%,小一预报名人数均比去年有较大增加。今年深圳公民办学校的学位总数能基本满足符合入读条件的适龄儿童就读需求,但在某些区域及人口密集的部分片区,供需矛盾仍较突出。以布吉街道为例,这里30平方公里辖区管理人口已达100万,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愈加紧张。

  何先生发现,几年前邻居家的“双非”孩子可以轻松入读附近私立学校,但现在学校要看家庭购房和社保情况。“上学是必需品,比住房都必须,等不了,但现在变成很纠结的事情,感觉很累。

  据介绍,2012年,深圳配合香港“零双非”政策关闭港籍子弟入读深圳公立学校通道之后,有课程体系与香港接轨的2所港人子弟学校及9所开设“港籍学生班”的民办学校。深圳市教育局向南方日报补充,深圳民办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也可以入读。

  而家长们的难题是,私立学校档次不一,面向各个阶层,教学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深圳私立学校例如鹏兴实验学校和明珠学校,入学需提供计生证明。而罗湖港人子弟学校前校长廖翔显介绍,该校当年设计规模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今招生规模,一个年级生源超过一倍不止。

  今年开始,跨境学童入读小学进入高峰期,私立学校学费随之水涨船高。南方日报调查发现,此前一年私立学校学费是2万元,现在则涨到3万到5万不等,有的还翻一倍。

  位于龙华的深圳展华实验学校校长张艺表示,该校每年招生报名并不火热,今年到现在还没有招满。在张艺校长看来,港籍学生在深圳求学,不存在“没有书读”的问题,只是一些家长为了上所谓的好学校,才导致结构性矛盾,出现“上不了学”的问题。

  对此,想让孩子在深圳读书的家长坦言,他们对于私立学校依然力求就近、择优。

  盼携手破题  给孩子更多选择  方便其就近入读

  而对跨境学童来说,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无法加入内地学籍意味着以后无法参加高考。

  根据广东省相关规定,学生初次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后,学校为其采集录入学籍信息,建立学籍档案,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申请学籍号。学籍号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生成,一人一号,终身不变。跨境学童没有学籍。

  为此,这几年深圳出现的新现象是,一些家长希望“双非”子女放弃香港身份返回内地,重新成为内地户籍人口。

  据2015年1月深圳特区报报道,深圳政府正在与内地相关部门研究户籍返回机制,使“双非”人士或持单程证的新移民,能够返回内地获得户籍,但是迄今没有下文。

  “双非”家长锋介绍,今年4个多月时间,他们10名“双非”家长多次向深圳市公安局递交了“双非”儿童身份回迁深圳的材料,但有4个人被公安机关明确拒绝,理由是他们已有合法的香港身份。

  记者了解到,其他城市已有“双非”儿童通过签署放弃香港身份声明入户其父母原籍的案例。

  “我们需要一个路径,只要小孩回来读书,他愿意承担超生处罚。”锋称。

  继2001年“庄丰源案”之后,“双非”儿童身份获得法律承认。2009年,香港各界对大陆妇女赴港生育持欢迎态度,并借此推行医疗服务产业化,提高出生率;当地学校生源不足,频现关校危机。而当时内地二孩政策没有放开,深圳对于境外超生也没有明确法律条文规定,港澳籍儿童可在深报读公立学校。

  在此情况下,内地家庭赴港生育逐渐增多,之后,内地父母到港诞下的子女约有20万人。

  深圳市温馨社工服务中心总干事房方介绍,2006年之前,赴港产子的孕妇多为广东、福建等邻近香港省份的工人与农民,目的是为了躲生二胎;其后是经济状况良好的新兴中产阶层,更看中香港身份及福利。

  2013年4月开始,香港实行“零双非”新政,深圳公立学校随后也禁止招收港澳籍儿童。

  在今年深圳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陈昳茹提交了一份关于将港澳籍学童纳入公立学校教育的议案。在议案中陈昳茹提到,官方数据显示多年来父母双方或父母一方非香港居民在港生育的子女已有20多万。其援引报道称,深圳跨境学童逐年增长,总量高峰值将于2016年至2018年升至6.5万-8.5万人之间。多年来,因跨境学童的动态不定,各个部门提供的数据略有出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生活在深圳的香港、澳门籍儿童,可以推测他们成年后大部分应该还是工作生活于这三地。”陈昳茹曾向媒体表示,作为将来深港澳三地交流的使者,现在尤其是双非儿童不能融于香港、澳门,又难恢复内地身份,得不到三地社会的身份认同,如果长此以往不引起重视,恐将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也有人认为,可以尝试让香港政府像澳门政府一样为港籍子弟发放福利券,方便其就近入学,给学童更多选择,对这一问题,三地应引起重视并携手破解难题。

  深圳市教育局

  正在研究港籍学生入读政策

  深圳市教育局日前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针对跨境学童在读问题作出以下答复:

  一、深圳市教育局为港籍学生在深就读提供以下几个渠道:一是就读与香港教育接轨的两所港人子弟学校和9所开设“港籍学生班”的民办学校;二是就读深圳200多所民办中小学校;三是就读7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1所中外合作学校;四是深圳公办学校招收符合高层次人才政策港澳籍人才的子女。

  二、国家及省市等有关义务教育免费相关政策:(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二)根据《广东省城镇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办法》(粤教发电〔2008〕9号)第一条第1款确定的免费对象为:“本省户籍非农户口在普通中小学(包括民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省外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义务教育问题”。

  (三)根据《关于切实做好深圳免费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深府〔2008〕74号)第二条第1-3款,确定深圳义务教育免费对象为“(一)在深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并取得学籍的深圳市户籍学生;(二)符合广东省和深圳市有关政策规定,在深圳接受义务教育并享受深圳户籍待遇和取得学籍的学生;(三)符合深府〔2005〕125号规定的就读条件,在深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并取得学籍的市外广东省户籍学生和省外内地户籍学生”。

  三、深圳市教育局已会同市里有关部门(相关政策涉及多个部门)开展调研,深圳正在研究有关港籍学生入读政策。

  链接

  跨境学童源起

  深港两地活跃着一支特殊的“娃娃军”。

  从三五岁开始,他们就“咿咿呀呀”跨越口岸去往香港读书,他们是跨境学童,拥有香港身份但居住在大陆深圳,分为纯港人子弟、“单非”、“双非”等。

  从2001年香港法院裁决“双非”身份合法之后,赴港生子逐渐火热,直到2013年香港实施“零双非”政策后,赴港生子骤然降温。

  不经意间,娃娃们已步入上小学的年龄阶段,而近年因香港“跨境专网”压缩靠近关口学校学位,导致学童需要去更远的地方入读,成本更大。

  一些想回深圳读书的跨境学童,因深圳公立学校难进、私立学校学位难抢而继续在香港求学。要解决这个问题,考验深港两地政府的决心,其中涉及教育资源分配、户籍返回制度落实等问题。

  有人说,家长需要承担投机风险,这点不可否认,但就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利而言,孩子就近入读的权利需要得到尊重并保护。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
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获大禹奖
  近日,记者从宁夏水利厅获悉,新华网
宁夏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规划出炉
  合理扩增空气自动监测站   实现天地一体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