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农场主何彦彬的“逆袭”人生

24.01.2017  19:42
 从贫困户到种粮大户,再到一名家庭农场主,盐池县麻黄山乡何新村家庭农场负责人何彦彬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他人生的“三级跳”,实现了由一名普通农民到农场主的“逆袭”。

  他是如何做到的?1月11日,记者来到盐池县麻黄山乡何新村,探访这位家庭农场主的脱贫致富之道。

   不堪回首的苦日子

  2012年之前,何彦彬一家老小八口人一直挤在一孔黑暗狭小的破窑洞里,因为当地干旱少雨,家里的50亩旱地常常是广种薄收,一年下来可支配收入不足千元,而支付四个儿女的上学费用让原本就穷得叮当响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麻黄山乡位于盐池县最南端,这里山峦相依、千沟万壑,交通十分不便,由于条件限制,何彦彬一家只能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何彦彬说,1998年的那场大旱灾导致地里颗粒无收,一家人靠着仅有的存粮度过了异常艰难的几年。

  “那几年过年,有口肉,有口土豆就算是个好年啦。”说到那些年的不易,何彦彬的脸上写满苦涩,“那些年里想摘掉穷帽子别提有多难啊。

   放手一搏搏出了希望

  最让何彦彬忘不了的是2012年。这一年,他们家被当地政府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书记的帮助下,他承包了村里的600亩荒地,并通过产业化金融扶持政策贷了2000元的“巨额”资金,买了种子和肥料。何彦彬和家人撸起袖子,一干就是整整一年。

何彦彬给儿子盖的新房。

  “不怕贷款还不上吗?”记者问道。

  “怕啊,怎么不怕呢,尤其害怕国家政策补贴不能兑现,可是一贫如洗的穷日子更可怕啊!”善良朴实的何彦彬深有感触地说。

  这一年,害怕穷日子的何彦彬带着全家人放手一搏,如同所有运气好的农民兄弟一样,这一搏让他从此打开了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2012年秋天,何彦彬种植的600亩荞麦、土豆等杂粮作物获得了大丰收。这一年,作为当地种植大户的何彦彬,还拿到了10000元的政策补贴资金。捧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何彦彬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他一下子成了乡里脱贫致富的“代言人”。

  尝到甜头的何彦彬越干越有劲,2014年,他创办了家庭农场,种植面积也由最初的600亩扩大到1800亩,并且购买了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具。2015年,他还给儿子盖了新房子。

   麻黄山的土能生“

  2016年,何彦彬又开始谋划新的目标。一个偶然的机会,何彦彬在河北的一家农贸市场里发现从东北运来的南瓜很畅销,于是他找到渠道商取经。

  “你们那里的土质不好,不适合种南瓜。”对方知道他的家乡情况后拒绝了何彦彬的联营请求。这个倔强却有一定谋略的农民并没有因对方的否定而放弃,他了解家乡的山山水水,他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何彦彬回家后从麻黄山不同地域挖了4袋土,又一次马不停蹄地坐上了开往河北的汽车。他再一次联系到了这位渠道商,一同带着这4袋的“麻黄山牌”黄土来到了河北省农业科技研究所,他要请专家为其“验明正身”。经过农业专家检测,“麻黄山牌”黄土一些特定指标非常高,比东北的黑土地还适宜种南瓜。这给了何彦彬莫大的信心,他当即买了种子回家。

何彦彬一家。

  “渠道商前两天找到我,要跟我们签南瓜订购合同呢!”何彦彬开心地说。这位西北黄土地上长大的汉子,靠着对家乡情况的了解,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劲儿,为自己的事业打开了又一片天地。

  从何彦彬家采访结束已经是正午,我们提议为他们一家拍一张全家福,通过镜头,记者看到一家人聚在给儿子盖的新房前,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记者 王霞 徐静 杨泠然 张晓)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