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罗山峰顶,矗立的不止铁塔

15.02.2018  08:06

  2月12日,腊月廿七,罗山。越野车沿着盘山路左摇右晃,尘土在车后弥漫开来,耳膜有了鼓胀感,海拔越来越高。

  “这条上山的路有16.5公里,你们赶上了好天气,遇上大雪封山就无法通行了。”颠簸、摇晃1个多小时后,越野车抵达海拔2624米的罗山最高峰。罗山电视调频转播台技术科副科长倪廷满说,13名当班职工要坚守到春节过后才能轮休,没人记得自己是第几次在山上过春节。平时,大家都是各自做饭,过年就一起做饭热闹一下,不允许喝酒。

   (一)

  “老黑,你再带人把供电高压电缆线路巡检一遍,要确保万无一失。”倪廷满嘱咐检修班班长黑天珍。

  “嗯,多走几遍线路,我心里也踏实。”黑天珍说。

  冬季,罗山风大雪多,最低气温低于零下30摄氏度。夏季,雨多雾多雷电多。罗山转播台负责35套电视节目的转播任务和广播、电视信号的微波传输任务,覆盖半径100公里,受众人口200多万。同时,他们还负责转播台正常运转的行政后勤保障,以及16.5公里盘山路的养护。

  “早几年,都不好意思让你们来。”倪廷满与黑天珍交接完工作后,与记者攀谈起来。罗山转播台始建于1978年,经历了几十年风霜雨雪的侵蚀,而今机房、宿舍、铁塔已是岌岌可危。

  2014年10月17日,罗山转播台改扩建项目动工,50多名职工与施工队一起,经过282个昼夜奋战,完成了旧房拆除和主体工程建设;用28个昼夜完成设备安装……从最初的帐篷建台,到用羊只驮砖建成平房,再到如今的现代化转播台拔地而起,海拔2624米的罗山,成了一个可以不断超越的峰顶。

   (二)

  “转播台的工作,不仅是对转播节目信号的监听、监看,还要及时发现和排除设备故障。”今年50岁的黑天珍,已在罗山转播台工作了32年。

  2013年10月1日凌晨,气温低于零摄氏度,信号铁塔上、天线上覆盖着冰凌,多路微波天线突然出现故障。

  “修复时间只有2个小时!”黑天珍和同事锁忠贤爬上被冰雪包裹的铁塔,冒着被冰凌刺伤的危险抢修。一分钟、两分钟……抢修即将结束时,高空坠落的冰凌扎破了锁忠贤的脸,他揉了揉疼痛处,继续抢修……经过40多分钟的紧张抢修,转播信号如期恢复。黑天珍说:“我们的工作是按秒计算的,如果不能按时播出,平日付出再多的辛苦都没有价值。

  每逢春秋两季,转播台技术人员都要巡检线路。山上、山下一个电杆一个电杆挨着过,从早到晚10多个小时,脚上磨出泡是小事,一个月回不了家也是常事。在一次维修过程中,检修员锁忠贤不慎摔断了两根肋骨,但他依然坚持干完手头的工作,以致落下了后遗症。

  2014年12月25日晚,风力超过8级,气温低于零下20摄氏度,高压线路被装载车刮断。转播台领导带着检修人员连夜下山,沿线查找事故线段。风大夜黑,维修工作无法开展,为了保障过往车辆安全,大家在现场一直守到天亮……

  罗山转播台已连续5年“零停播”,2017年获得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

   (三)

  “这个春节是我第一次在山上过,我很期待。”2月12日,正在巡检微波、功放等机器设备的“90后”值检员张晓光当班。

  罗山转播台有5名“80后”“90后”大学生技术员——沈晓煜、白万君、汪雨农、张明旭、张晓光。

  2016年10月,罗山转播台改扩建工程竣工,台里将最核心的机房信号源系统装机工作,交给由大学生组成的技术团队负责。

  “信号源系统是台里的中枢系统,相当于接收信息后,再把信号发送到发射机里。”张晓光说。在做系统的20多天里,沈晓煜、白万君等人分工合作,修改了无数遍的方案被细化到每个环节。白万君经常把身体探到机器里装线,工作服让发射机的导轨和支撑架划得一缕一缕,手上血口子一道接一道;沈晓煜一旦进入工作状态,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遇到问题,上网查资料经常熬到凌晨三四时,早晨8时又准时到机房工作……

  “在别的单位,这样的核心技术工作,不可能交给新人来做。”张晓光不无感激地说,领导的鼓励和信任,给了参与核心任务的年轻人信心和力量。

  倪廷满说,看着这些新生代的孩子们出色地完成了技术任务,我们特别欣慰,罗山转播台需要这样的精神传承。

  严密监听、监看着各电台、电视台的信号情况,认真填报发射机技术报表,巡视转播机房,观测铁塔信号……在罗山转播台,记者看到的不止忙碌、甘守寂寞的身影,还有矗立在罗山峰顶的铁塔……

  记者 杨宗惠 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