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真实历史的影像文献

03.04.2015  11:10

  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以后,激起了观众的热烈共鸣,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从民族史学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其成功的基石就在于最大程度贴近了历史的真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尊重文献记载和研究共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特质在于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的脉络和印记。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神秘的西夏》有两条经验值得学习。一是从基本的文献记载出发。比如关于“哈拉浩特黑将军的传说故事”有很多种,究竟哪一个是较为原初的版本呢?《神秘的西夏》告诉我们说答案就隐藏在19世纪初来此探险的俄国军官克兹洛夫的日记里。二是从普遍认同的结论出发。比如党项的族源问题,过去学界是有很大争议的,有主张鲜卑的,有主张西羌的,但是近年来出土的夏州拓跋氏系列墓志不断印证着党项源于西羌的说法,这也得到了绝大部分学者的赞同。因此,《神秘的西夏》在讲述西夏祖先的历史时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西羌是党项根源的主张。再比如西夏历史上的蕃学问题,表面看来它似乎是西夏大力推行西夏文和游牧文化的机构,但是从其教授的教材即儒家各类经典来看,本质上蕃学却是传播忠孝观念,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场合。这也是学界长期以来的共识。于是,《神秘的西夏》就把蕃学教育的情况做为背景,阐释了西夏尊孔子为帝的举措。

  其次是注重情景再现和细节展示。怎样让静态的物体灵动起来,呈现一段鲜活的历史,需要运用多重综合的电视手段。《神秘的西夏》在真实、严谨的基础上,通过抓取历史断面中的精彩故事或具体细节,经过艺术升华和高度浓缩,向观众传达了一个生动地、人性的、符合情理的西夏。当然,这个故事化或者细节并不意味着编造,而是真实还原。这里可以举黑水城出土文献《黑水守将告近贴》为例,这其实是一封边关守将请求调动的书信。《神秘的西夏》通过解读文字本后的隐含信息刻画了一位含着热泪挑灯夜书的西夏戍边将军的形象。毫无疑问,这样的描述有着合理的根据。再有西夏特有的军种、兵器和科技发明,如“铁鹞子”、“步跋子”、“神臂弓”、“木活字”等等,过去人们并不了解它们的面貌和原理。这次《神秘的西夏》通过镜头的特写第一次展示了这些事物及其运行的细节甚至是原理,让人非常震撼。

  第三是开放性叙事和大众化审美。虽然是历史题材纪录片,但也是为了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神秘的西夏》采取了开放性的叙事构架,把那些没有文本记载的、没有明确结论的,暂时搞不清楚真相,或者歧义很多的历史谜团,直观地呈现出来,不去武断结论,留下余地和空间,让观众参与,让观众思考。比如西夏遗民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关系问题,《神秘的西夏》只是通过情景列举事实,把多民族国家融合共生的道理放在观后的议论和体悟之中。

  第四是认知上源于历史高于历史。纪录片必须有历史观、价值观。历史是一面镜子,关照历史就是关照现实,反映历史也就是更好地为现实服务。这个观念与认知实际上源于历史,高于历史。就西夏的历史地位而言,《神秘的西夏》牢牢把握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这两个思想主轴,从而给予了西夏客观公允的评价。它认为西夏是丝绸之路的维护者,是中华文明的延续者。西夏人虽然消失了,但是西夏文化及其中华情结却传承了!

  《神秘的西夏》所采取的情景再现、专家访谈、文本解读等多种记录方式,和影像调查的理念非常一致。也由于它的全面系统、生动真实,所以具备了很强的史料性质。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影像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甚至是商业价值会逐渐提升,会真正称得起“珍贵”二字。(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 杨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