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城市“体温”的气象人

05.02.2016  09:25

  据了解,该站1951年建站开始,每天都要定时观测3次,之后逐渐增加到6~8次。1988年由国家基本站变更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后,每天完成地面24次定时气象观测。直到2012年夜间观测取消,但仍然要继续白天的观测,并记录夜间的天气现象。那时全国仅保留下来8个人工观测站,银川国家基准气候站就是其中之一。

  “这里一天要记录上百个数据。”银川国家基准气候站站长丁莉说,观测员白天每隔一小时就要观测一次,晚上有特殊天气也要记录。虽然这些工作对于专业出身的他们来说,并不算难,但一个人在这么冷清的地方,面对枯燥的数字,有没有能说话的人,心里难免寂寞。

  “我们的工作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压力还不小呢。”丁莉说,由于天气情况事关重大,而观测数据又直接影响着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因此考核要求也特别严格,一旦错过一次观测,扣工资是小事,还要在全单位通报批评。最关键的是,银川国家基准气候站承担着国家基准气候任务以及重要天气报、气象旬月报和国际地面气候月报任务,观测数据要参与全球资料交换,因此不能有疏漏。

  而且除了日常观测,在遇到特殊天气多发的时候,观测的频次要加密,特别是在每年6~9月的汛期,所有人都不能请假。

  “压力大,大伙都变得神经兮兮的。”丁莉打趣说,这里的气象观测员对天气变化特别敏感,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立马警觉起来。而平时休息的时候,心里也不踏实。在加上经常值夜班,不少人都失眠。

  如果你想表达对某个人的关心,与其叮嘱他多喝热水,不如每天发一条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大家几乎每天都要了解的信息,可是这条短短的信息的背后,需要多少人每天24小时坚守岗位,从海量的数据中计算出来。而气象观测员的工作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春节即将到来,记者来到了银川国家基准气候站,带您走进气象观测员的工作生活。

  银川国家基准气候站位于金凤区湖畔嘉苑小区东门附近,气象观测员就在这里,像没有误差的手表指针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相同的工作。

  气温、气压、空气湿度、能见度、降水、风速、日照……这些词语和对应的数据,每天都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气象观测员的眼中、脑中和本子上。

  站上24小时都要有人值班,每个观测员都有节假日值班的经历,春节期间也不例外,每个人在这春节长假期间都要值班2~3次。

  “我们这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人请假,其他人排班就紧张了。”丁莉说,站上观测员十来个,有刚上班的小姑娘,还有工作几十年的老职工,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但不论是谁,到了值班的那天,依旧会坚守在岗位上。

  今年58岁的朱学义在站上工作了30多年,每年春节放假期间,他都会轮上几次班,一个人守着气候站。“带点饺子,听听远处的鞭炮,就算是过年了。”朱学义说。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