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缘何选中单家集?

08.01.2016  10:29

  回汉一家亲谱写动人故事,宁夏村落首次进入央视纪录大片视野

  1月9日20时,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二季将在CCTV4播出西吉单家集村回汉一家亲的故事,这是宁夏村落首次进入央视纪录大片。昨天,记者采访了该片文字统筹郭文斌。

   回汉一家亲

  故事感动央视导演

  郭文斌介绍,《记住乡愁》于2014年4月正式启动,该片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工程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工程重点项目。2015年1月到3月,《记住乡愁》第二季启动后,首选西吉县单家集。

  2015年7月14日至25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栏目组进驻兴隆镇单家集进行了为期11天的实地拍摄。郭文斌说,此后,《记住乡愁》栏目组又两次到单家集拍摄,甚至为了一个镜头特意等到开斋节。

  单家集,又名“单民”,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以前,据《平凉府志》记载,山东的单姓回民在明初迁居此地。之所以得名单家“集”,是因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驿站,清代初期形成商业集市。

  “面积只有2.3平方公里的单家集村,一共分布着大小5座清真寺,分属四个不同的伊斯兰教派。四大教派既保持各自的宗教习俗,又在生活中彼此融合,相处和睦,成为单家集长久以来保持回汉团结的基础。”郭文斌颇有感触地说,单家集的先辈们对后代一直有教派和睦、回汉团结的训诫。

  在单家集,回汉村民一直交错而居,庭院相连。但凡遇到回汉的节日,大家都会共同庆祝:回族过开斋节,汉族就会送来红包祝贺;到春节的时候,回族村民也会登门拜访。

  单家集的汉族居民现在不到30户,边家是其中人口最多的家族。相传,明代成化年间,边家先辈就定居单家集。在村民边万忠的记忆中,从祖辈身上就几乎看不到回汉的区别。他的父亲边永珍和回族村民王宗福还是至交好友,40多年前,边永珍要给大儿子娶亲,缺钱筹办。当时王宗福家庭也不富裕,但还是卖掉了自家的两只羊,帮助边家度过难关。像这样的故事,在单家集比比皆是。

  郭文斌说,单家集回汉一家亲的感人故事打动了《记住乡愁》的导演,从宁夏的7个备选村中,最终选定单家集。

   光荣红色历史

  影响代代单家集人

  回汉在经济往来中所形成的良好关系,也促进了在生活各方面的融洽团结。这也是《记住乡愁》聚焦单家集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清末商贸的兴盛,单家集逐步发展为六盘山一带的牛羊集散地,并成为当地最大的村级活畜交易市场,汇集了宁夏、甘肃乃至全国各地的回汉客商。

  在清末,单家集的集市有“北大寺的斗、南大寺的秤”之说,斗行和秤行都由清真寺掌管,来保证交易的公平。有些外地汉族客商带来的货物如果不能及时销售,商会还负责把货物分摊给当地的店铺,不让汉族客商蒙受损失。今天单家集市场诚信公平的交易环境,延续了自古以来回汉之间良好的贸易关系,让外地的汉族客商对单家集更为信任,也加深了彼此的感情。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长征时期红军与单家集村民一段回汉团结的红色历史。

  “村民们因种地或打工不在家时,无论回汉,都习惯把钥匙交给邻居托管,等中午再转交给回家的孩子。单家集受红军影响,真正做到了互相帮助,互相信任。”

  1935年10月5日,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过单家集,与阿訇促膝交谈,被载入史册。当时红军曾三过单家集,在驻扎的日子里,虽然伙食条件很艰苦,但也不吃村民的饭菜,坚持借用的东西如数归还,使用的东西按价购买。红军和单家集村民在80年前所结下的深厚情谊,是全村人一段回汉团结的光荣记忆,也影响着一代代单家集人。

  单家集回汉之间的团结、融洽,不仅仅在历史里,在市场上,在节日的祝福声中,它也融在了最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生活里。这是最让离乡的人所怀念的。——郭文斌(记者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