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宁夏迎来现代工业文明曙光

06.05.2018  09:24

  5月2日,记者在国电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展厅里,看到一张张记录石电公司光辉历程的图片,其中一张是1959年12月1日的《宁夏日报》头版照片,“石嘴山电厂正式发电”的报道格外醒目。石嘴山发电厂的建立,让宁夏现代工业文明迎来了第一缕曙光。

  “今年是石电成立60年。当年,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一片戈壁滩。”石电公司退休职工陈振利说,建厂发电时,4个人的班组,每天要装煤、卸煤60吨,时间久了,煤灰浸着汗水渗到了皮肤里。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为了解决宁夏工农业发展用电需求,决定在石嘴山地区建设一个年发电21.2万千瓦的大型坑口电站。1958年3月19日,国家水利电力部专门下文批准,在石嘴山建设电厂,并从西北电力管理局、西安基建局、宁夏工业交通组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临时筹建组,开始了长达2年的建设工作。

  “当时筹建组的两名负责人因水土不服病倒了,严酷的自然环境把不少工人吓跑了。”石嘴山市历史研究者苏芹说。宁夏电力局给石嘴山发电厂分配来9名北京电力学校的中专毕业生,接着西北电力局又派遣500余人的筹组队进行援建,才解了燃眉之急。

  1959年3月,石嘴山发电厂一期工程动工。当年11月先安装了两台6000千瓦中温中压机组,又从全国招来300多名工人,开始了简易发电。发电机组需要大量燃煤,工人们开着汽车、赶着马车到5公里外的煤矿拉来煤,然后用卷扬机往锅炉煤斗上煤,接着工人们用背篓给30多米高的锅炉供煤。

  最令大家头痛的是大型设备的搬运安装,那时常见的施工机械、履带吊、升降吊、挖掘机、平板运输车动辄数十吨,根本无法用汽车运载。有一次,一批大型设备运到了火车站,却没有办法运进厂子,这可急坏了货物主管买树桐。最后他急中生智,想到了古代搬运重物的滚杠法。将设备放置在钢管和木板上,一边滚杠,一边拖拉,往返交替,最后60多人用时5天,才走完7.5公里“回家路”,把设备安全运回厂里,没人叫一声苦。

  “那时候,老厂长毕聚德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经常在工地上干活。一个新来的知识分子不认识他,以为他是临时工,就一个劲地使唤他干这干那,成为了厂子流行的经典笑话。”老职工们说,当时冬季温度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建设者们住的地窖如同冰窖,有时被子被冻在墙上扯不下来。住的帐篷有时被大风吹走,“天当被地当床”的场景经常上演。

  后来工人们修建了“干打垒”,在里面住宿、办公。遇到阴雨天,干打垒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的雨停了,里面还在滴滴答答。一夜之间,有的人床铺要多次挪窝,有时候大家挤成一堆,合顶一块雨布,坐上一宿。第二天才发现鞋子泡湿了、飘走了,大家就光着脚去上班。

  石嘴山发电厂机组冷却方式采用的是开式循环冷却。为了不影响主体建设进度,石嘴山电厂筹建组的同志们承担了原本由安装队负责的黄河围堰工程。为了赶工期,不管干部工人、男女老少,大家一齐上阵。有的拉黄土,有的拉麦草,架子车不够用,就用背篓背,女职工和男职工一样背黄土、挑重担。原计划一个半月的工程一个月就干完了,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这在当时的施工条件下简直是一个奇迹。

  经过建设者们258天的日夜奋战,1959年11月28日,一号机6000千瓦机组正式发电,该厂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的第一座火力发电厂。1960年4月28日,二号机组发电,装机容量12000千瓦时。“石嘴山发电厂正式发电,为当地工业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支撑,帮助宁夏逐步走上了电力供应的自强之路。”石嘴山市史志办主任曾养民说。

  随后20年,石嘴山发电厂经过三次扩建,完成了30项重大技术革新项目,使机组安全运行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改革开放之后的10年间,又新建了4台50兆瓦机组,机组装机容量翻了两番,总装机容量达到286兆瓦。

  随着电力工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石嘴山电厂又建设了六期工程和“以大代小”技改工程。2009年,石嘴山电厂上世纪建设的286兆瓦机组全部关停。如今的国电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装机总容量达到2000兆瓦,依然为宁夏经济建设提供着电力生产安全保障,而且担负着当地650万平方米的民用供热任务。

  60年来,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的新老石电人,脚踏实地耕耘着这片热土,为宁夏大地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光明和能量。(记者 蒲利宏 李良)

石嘴山市换发首个长期驾驶证 可用到60岁
  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胡俊)5月11日,宁夏新闻网
宁夏多举措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
  5月4日,记者从宁夏发展改革委获悉,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