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困难群众心灵充满温暖
数九寒天,但媒体接二连三的好消息,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暖意:
全区各级工会“两节”期间,将筹集3500万元,对在档的6.9万户困难职工、农民工等进行全覆盖帮扶慰问;海原县4年来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精准扶贫,摘掉了5.2万“穷帽子”;泾源县安排资金2500多万元对全县77所学校进行了保温节能改造,以确保全县中小学生温暖过冬…… (均据本报报道)
而且,随着春节的临近,各地、各部门和不少单位,都会集中开展慰问走访活动,向基层群众、困难群体送去温暖。这已经成为一种优良传统。
就拿节前慰问来说,虽说现在的百姓普遍生活好了,但不能否认,仍有一些人、一些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正为如何过个好年而发愁呢。对他们来说,政府的慰问,社会的温暖,真可称得上是“雪中送炭”。
更重要的是,春节前深入最底层“访贫问苦”,对被访问者来说,体会到的是政府、社会,或者部门、单位,对他们的关心、关爱,体会到的是一种大家庭的温暖。而对深入基层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家中的干部来说,是一次了解真实民生现状、百姓疾苦的机会,又何尝不是一次对自己责任的提醒?
当看到自己“为官一任”的地方、部门或者单位,仍有群众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自己“服务”的群众,还有“家徒四壁”、为柴米油盐发愁的,但凡有良心的、心里装着群众的干部,又怎能不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是为了人民群众谋福祉。事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成绩、迈上台阶,最终都应当造福百姓,让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否则又有什么意义?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着的是着眼群众利益还是为政绩增彩、是让“上级领导高兴”还是让广大群众满意,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等等的选择。其实,只要心里真正装着群众,充满着爱民、为民和亲民的情怀,以百姓之心为心,就不难做出抉择。
以百姓之心为心,就要以民生为重,而以民生为重,就应当时刻不忘群众最关心、更直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到解决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提高收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小到肉菜蛋奶等日常消费品价格的平稳,高峰时期交通顺畅不拥挤不堵车、冬天室内能温暖如春……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越来越好,但我们时刻都要想着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我们要满腔热情做好民生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扶贫开发和基本生活生活保障,让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总书记新年贺词中的话语,是对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鞭策,更是要求。
其实,从某种角度上说,干部存在的意义,就应当是要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心灵充满温暖。(冷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