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好改革攻坚的方程式

12.03.2015  16:22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一项系统工程,就好比推演一道复杂的改革攻坚方程式,既要理清各项改革的设定条件、约束条件,又要设定好阶段性目标、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寻求改革难题的破解程序,最终得出最优解决方案。

  全国两会召开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举行第十次会议。中央深改组组长、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上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协调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改革举措,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可以说,总书记的这次讲话要点是对今年作为改革的攻坚年、推进年、落实年作出的重要部署,定下的根本基调,也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推出的全面深化改革336项改革任务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90项改革任务在已取得重要进展之后,在改革推进到“深水区”、面对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发出的新的“动员令”。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一项系统工程,就好比推演一道复杂的改革攻坚方程式,既要理清各项改革的设定条件、约束条件,又要设定好阶段性目标、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寻求改革难题的破解程序,最终得出最优解决方案。

  “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

  所谓改革的“最先一公里”,就是首先要拿出敢于破题的勇气,打破万事开头难的规律,善于破局。

  进入改革要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各个环节千丝万缕,“眉毛胡子一把抓”当然不行,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重点是什么,要害在哪里?就是要消除直接影响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就是从事关群众的热切期盼的问题入手,具体来说,就是深入推进行政体制、金融体制、财政体制、农村、户籍制度、科技体制、社会体制、教育、医疗、收入分配体制、社会救助制度等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的改革,以问题倒逼改革,问题在哪里,改革就指向哪里。

  “道虽迩,不行不至”,如果面对矛盾和难题,老是左顾右盼、观望等待,议而不决,思而不行,解决问题就始终是“空中楼阁”。在改革大政方针已经确定,有了明确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后,就要以巨大的改革锐气实施起来,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跑出改革的“最先一公里”。

  所谓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就是各项改革政策落地的最后一步,就是改革者历尽千难万苦、经过长途跋涉需要跑完的最后一段路程。这个阶段往往也是改革阻力最大的地方,是实现改革目标的最后瓶颈,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最后一环。如果不集中力量加以突破,如果不持之以恒攻坚克难,改革方案和政策意图的实现就有可能前功尽弃,最终让老百姓产生望洋兴叹的失望感觉,对政府改革的决心、诚意和执政公信力丧失信心,就不能让老百姓实现更多的“获得感”。

  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是对承担改革任务的各级政府执政能力、改革决心、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最大考验,也是对改革者改革韧劲的最后检验。

  突破“中梗阻

  当然,在啃改革“硬骨头”阶段,我们有勇气破局,跑出“最先一公里”,也有韧劲冲线,跑完“最后一公里”,期间的整个改革进程也还要经过各种“跨栏”、“过坎”的艰苦考验。当前的改革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利益调整,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利益调整格局,改革者会面对各种所谓的“中梗阻”。

  许多的改革方案和政策举措在推进落实的过程中,会直接触及一些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的既有利益格局,推进和落实起来往往并不是一帆风顺,会遭受各种各样的阻力,或者掺杂水分,或者变形走样,或者效力衰减,最终导致改革的良好政策意图无法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比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削减、取消、下放了行政许可项目,因为部门利益考虑,又会衍生出不少非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诞生出一批“红顶中介”;在财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中,因为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匹配的不到位,一些地方会截留政策,搞出新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还有像教育、医疗、收入分配体制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对原有部门、行业利益调整力度较大,既得利益部门在政策落实上就会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态度,他们往往是“会上叫得响,落实不到位”,使许多政策、文件成为一纸空文,结果就是“政策规定有十分,落实到地方却只五六”。政令不通畅不仅使得改革效果大大衰减,更主要的是难以让老百姓看到改革的真效果、得到改革的真实惠,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因此,在这次中央深改组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个重点

  首先是改革方案的设计一定要有“含金量”,对于老百姓来说,改革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仅仅满足经济增长的数字、改革条款的数量,而是要拿出真金白银,实实在在实现老百姓多年的热切期盼和最关心的切身利益,要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实惠,有机会分享改革所带来的成果,成为改革的“胜利者”而不是“牺牲品”,成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而不是附庸于那一个个阻挠改革深入推进的“硬骨头”上。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就要充分体现习总书记指出的“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比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一些实质性的核准项目尽快放给地方和市场,把权力交给市场,焕发出市场的活力;一些已经成熟的改革方案加快出台,尽快落实到位;还有一些关乎当前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改革事项,如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下决心打破既得利益,大幅度向前推进。

  其次就是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这里我理解就是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改革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以问题倒逼改革就是从老百姓最关切的利益入手、从化解当前经济发展遇到的最急迫矛盾入手来改革,不求数量的多少,而是要有改革的质量。二是力度和节奏的关系。改革需要把握好火候、力度和进度,跑出了改革的“最先一公里”,但要注意有时不能用力过猛,还要循序渐进,保持后劲。三是方法和效果的关系。在改革进程中因为要破除既有利益配置格局与体制惯性,会遇到许多“中梗阻”和“拦路虎”,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效果就是让群众看到效果、得到实惠,让改革尽可能地惠及人民大众。四是勇气和坚持的关系。万事开头难,万事也是圆场难。我们有勇气跑出改革的“最先一公里”,也必须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地跑好“最后一公里”,让各项精心设计的改革政策真正落地。

  再次就是在整个改革进程中能够勇于突破各种形式的“中梗阻”。要勇于打破体制积弊,妥善化解“改革者如何改革自己”的困境。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对各级政府部门干部提出的要求,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善谋善为,干事创业谋发展,确保政策落地生根。而对懒政庸政怠政、不作为的要严肃问责,对不敢抓不敢管、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坚决采取组织措施;让大批有能有为的“千里马”竞相驰骋。从而,我们通过真抓实干,各项改革政策一定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际的效果。(据中国青年报 作者:胡敏)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